半张纸读后感( 二 )


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根据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同,可把学生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学习兴趣型,即数理逻辑智能比较发达,生性喜欢数学;二是升学要求型,即为了考上理想的初中而努力学数学;三是获取认可型,即为了满足家长、亲友的要求,获取他们的认可而学数学 。不管学生出于哪种目的,他们都有积极的一面,都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 。
第一、二类的学生,学习的主观意识比较强,属于班级中的学习优势群体 。这类学生,学习上往往比较主动,充满热情 。他们希望系统地学习小学阶段的知识,从而适应强烈的竞争 。对于这些学生,我们主要关注他们学习热情的持久性,着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比如可提醒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上面可以记自己在预习时碰到的疑问,课堂上的典型例题、解法,练习和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及剖析 。记笔记时,不要把笔记本记满,要留有余地,以便课后反思、整理,这样既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又有利于课后有针对性的复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而第三类学生,通常不属于班级中的优势群体,他们的学习态度往往比较被动,学习热情不高 。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内心喜好,经常走近、走进他们,要在培养他们的积极心态和学习兴趣上花工夫,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学习信心,化被动为主动 。平时除了指导他们怎样预习、复习、怎样写考后反思外,课上还要鼓励他们勤思考、勤动手、勤发言 。课后,教师要融入这些学生中,既辅导知识又辅导学法,解决学生个性化的问题,帮助每一个学生自主地去学习,真正地会学习 。
三、留足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乐学
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应该给足学生自由表达意见,自由应用知识的空间 。课堂的开放,是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下的开放 。只要开放有度,就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真正参与到创造性的学习中来 。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该特别注意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情境 。凡是能通过动手操作推理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 。即使有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尽如人意,但只要他参与了,就是表现自己了,他就会多一份兴趣,多一点自信 。当学生们因为某个问题发生争论时,教师可以先不急于表态,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达观点,自圆其说 。这样,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倾听别人发言的机会,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而且使学生在争论、互评、自由发表观点中展示了自我,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另外,遇到揭示结论时,同样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再发现”的过程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科学家般的推理、归纳中自主地得出结论,快乐地学习数学 。我们教师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只有这样,才能把枯燥死板的数学学习过程变成为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