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芭读后感

素芭读后感(一)
素芭的悲剧,是泰戈尔所讲的故事的全部内容 。但泰戈尔的意图明显不是讲故事那么简单 。他想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呢?
显然,对女性,尤其是残疾女性的怜悯是本小说的主题之一 。素芭不会说话,因而备受歧视,而且很孤单,出嫁之后即遭抛弃,结局十分悲惨 。作者用细腻温柔的笔触描写了素芭的美丽动人,而越是如此,越凸显出了男与女,健全与残疾之间的强烈的不平等 。
另一个主题也是批判不平等,即种姓、贫富之差别 。村人遣责巴尼康托家人,威胁要把他们赶出种姓,且他们的小康生活招来了不少仇敌,反映了在尚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浓厚的封建意识和仇富心态 。这虽不是小说最大的主题,但也能从中看出些许意味来 。实际上种姓封建制度也是导致素芭悲剧的重要原因 。
文中还写到了帕勒达帕这一人物 。他是素芭的朋友,一个懒散人,而素芭对他有一些情愫 。帕勒达帕可能没有意识到素芭在人类社会里只有他一个朋友,因为他与素芭毕竟是两种人 。文中写到这个人物是为了表现什么呢?我想主要是突出素芭的悲剧,写出哑巴在任何社会(不论是否落后、封建)都无法避免的孤独与不理解 。这样,文章就不仅是对传统社会不平等的批判,而上升为对全人类任何社会制度都要面对的残疾人问题的一种思考 。不过这种思考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 。
【素芭读后感】
素芭读后感(二)
这个故事能让你认识真实的生活 。仿佛一切都被这个故事道尽了,从生命中难以避免的伤害,到心灵轻妙的芬芳,再到现实的沉重以及它那果实的厚味 。
因为造物主一时的吝啬,素芭失去了和常人交流的一般途径 。虽然父亲很疼爱她,可是母亲却像讨厌自己身上的污点一样讨厌她 。她的婚事俨然成了一个难题 。村里的人甚至当着她的面议论她,他们也许并没有恶意,只是忽略了她也是有感觉有知觉的人 。
读到这里,难免会担心,不知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素芭会不会变得心神不宁?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她会不会觉得无所适从?她将如何选择自己心灵的方向?我们可以从她的眼神中,慢慢地去寻求答案 。她那双垂着长睫毛的大黑眼睛,总是直接和她的灵魂深深相连,这是不经掩饰的深刻和动人 。于是我们看到,素芭其实并不孤独 。
正如里尔克所说的:“如果你在人我之间没有和谐,你就试着与物接近,它们不会遗弃你 。”素芭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了温暖和慰藉 。小溪的微语、鸟儿的鸣唱、树叶的轻响,还有不需要语言就能相互了解、相互喜欢的牛、山羊和小猫……它们延绵着爱的永恒,为素芭轻轻地分担着寂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