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自传读后感( 二 )



沈从文自传读后感(二)
沈从文,1918年小学毕业后,离家到土著军队当兵,闯荡江湖,从社会现实人生这本大书中 。汲取既古老原始又曲折地跃动着时代脉搏的文化滋养 。1923年,受五四运动余波的影响到北京,认识了郁达夫、徐志摩等现代文化名流,从而走上了文学道路 。此后,他“从边城走向世界”,以其对文学史的独特贡献,在身后树起一座不倒的丰碑 。
提起笔,思绪乱飞,却不知如何下笔 。喜欢从文,喜欢他笔下淳朴的湘西,喜欢他笔下的翠翠,却不曾了解过他 。带着疑问,带着荣幸,带着感动,才发现那感觉是感慨、惊异 。
沈从文小的时候特别顽劣,上私塾逃学是家常便饭 。后来父母给他换到了远一点的学校,去学校的路上,他拐着弯儿走很多远路,就是为了看路上的风景 。铁匠铺打铁的,杀牛的,编竹篮子的,只要有人的地方,他都要停下看一看 。
我从没想过,一代文豪小时候居然是天天逃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文豪居然是小学文凭,初中都没毕业 。
尽管许多的举动让我不解,让我诧异,可是我不得不说我非常羡慕他 。至少多年以后,至少当自己垂老回忆童年时,那些记忆值得回忆,那些过去值得留恋,我想这也是一种幸福吧!不像我们,童年的回忆只与学校、作业有关 。为了考上大学,我们放弃了本属于我们的自由,本属于我们的天真,本属于我们的好奇,本属于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可是如今呢?上了大学,我们却没得到什么 。
《从文自传》,在介绍自己的一生,不如说他在说一个普通人如何成为一个诗人、作家 。从文之所以有日后的成就,我想这与他的童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为了他的兴趣,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逃课,他爱家乡的山,他爱家乡的水,他爱家乡的一切,他的童年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兴趣 。
童年过后,他没在学校读过书,他的思想没有限制,也正是如此,成就了他的精华!

沈从文自传读后感(三)
沈从文小的时候特别顽劣 。上私塾逃学是家常便饭,后来父母给他换到了远一点的学校,去学校的路上,他拐着弯儿走很多远路,就是为了看路上的光景 。铁匠铺打铁的,杀牛的,织竹篮子的,只要有人的地方,他都要停下看一看,甚至路过牢狱处,从杀人的地方走过去,要是看到没有收的尸体,他都要捡起石头来砸一下或者用木棍子去戳几下 。他喜欢下雨天,因为可以不穿鞋子,走路时专门走水坑,看到河里有人捞东西,他也要停下看好一会儿,逃课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里跟人打架……总之,只要不学习,干什么都行 。
很羡慕他每天不学习,逮到机会就去野外玩 。他跟伙伴们出去,有时能逛一大天,身无分文,却饿不着 。看看他们是如何过的吧:“间或谁一个人身上有一两枚铜元,就到卖狗肉摊边去割一块狗肉,蘸些盐水,平均分来吃 。或者无意中谁一个在人丛中碰着了一位亲长,被问到:‘吃过点心吗?’大家正饿着,互相望了一会儿,羞羞怯怯的一笑 。那人知道情形了,便说:‘这成吗?不喝一杯还算赶场吗?’到后自然就被拉到狗肉摊边去,切一斤两斤肥狗肉,分割成几大块,各人来那么一块,蘸了盐水往嘴上送 。机会不好不曾碰到这么一个慷慨的亲戚,我们也依然不会瘪了肚皮回家 。沿路有无数人家的桃树、李树,果实全把树枝压得弯弯的,等待我们去为它们减除一分负担,还有多少黄泥田里,红萝卜大得如小猪头,没有我们去吃它,赞美他,便始终委屈在那深土里!除此以外路边上无处不是莓类同野生樱桃,大道旁无处不是甜滋滋的地枇杷,无处不可得到充饥果腹的山果野莓 。口渴时无处不可以随意低下头去喝水 。至于茶油树上长的茶莓,则长年四季都可以随意采吃,不犯任何忌讳 。即或任何东西没得吃,我们还是依然十分高兴 。()就为的是乡场中那一派空气,一阵声音,一分颜色,以及在每一处每一项生意人身上发出那一股不同臭味,就够使我们觉得满意!我们用各样器官能吃了那么多东西,即使不再用口来吃喝,也很够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