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读后感2000字
诗经读后感2000字
在《诗经》《楚辞》这两大中国文学的发端鼻祖中 , 我们很少看到后世诗人们最常爱的花 , 而只是草木 。自由生长的草木犹如大地伸出的触角 , 曲折蜿蜒 , 绵延不息 。歌之咏之如同古人自然的生活 。《楚辞》是士大夫所作 , 咏物言志寄托情怀 , 他们不需亲自下田 , 只把农人采摘下来的香草制成的香囊配带在身上 , 香草美人喻君子 , 杂草恶木似小人 , 但词意深奥 , 如果破不了文字障 , 诗人的内心很难亲近 。相比之下 , 《诗经》中的草木要来得自然生动得多 , 劳作中的人们身边有什么就唱什么 。草木在这里更多地被真实地还原 , 自然地咏唱 。
彼采葛兮 , 一日不见 , 如三秋兮 。
彼采萧兮 , 一日不见 , 如三秋兮 。
彼采艾兮 , 一日不见 , 如三岁兮 。
你在那边远远的山上采葛草吗?藤茎蔓生纠缠不解 , 就如我一日不见你啊 , 好象过了三年 。你在那边远远的山上采萧艾吗?浓郁的香气在山间蔓延 , 就如你的气息啊 , 让我怀念 。采摘通常应该是女子的事情 , 那么想念的人应该是一个男子了 。葛是那时候一种最常见的经济作物 , 人们拿它织成葛布做成衣服 。但葛藤最是缠绵 , 长的可达十多米 , 茎叶交错攀爬 , 《楚辞》中也有“葛蔓蔓”的说法 。萧艾在古诗中经常被一起提到 , 那是一种极易蔓生的带着浓郁香气的草 , 古人常采集它的枝叶 , 晒干后混合动物的油脂 , 做成今天寺庙中燃的香烛一样的东西 , 用于祭祀 。劳动和生活就是这样密不可分 , 他们的感情不是水上的浮萍 , 不是天边的游云 , 是生长在山间的藤蔓 , 摘不完剪不断;是弥漫在周围的每一缕味道 , 呼吸空气就是呼吸你 。
顾随先生说 , 《诗经》中写愉快少 , 写忧伤多 。离乱之音中慌年怀人 , 更是有别样的心忧 。
采采卷耳 , 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 , 寘彼周行 。
这又是一个正在采摘的女子 , 这次她采摘的是卷耳 , 这是一种叶子上有小锯齿 , 果实上长满了到钩小刺的野菜 。春秋时期 , 种子附着在牛羊毛上由边疆传入中土 。苍耳到处可见 , 无法想象这样的尖锐的植物在饥慌的时候是重要的充饥 。女人们采集它的嫩叶 , 在水中反复地煮 , 直到去掉它的苦味 。那是慌年才不得不食的草 。在这样的艰苦的时候 , 男人还在远方打仗 , 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 眺望他回来的方向 , 身体的饥饿内心的思念让人如何捱过岁月 。这首诗的第二、三章换了角色 , 变成男子的口吻 , 也好象是女子想象中的他:“陟彼崔嵬 , 我马虺隤 。我姑酌彼金櫑 , 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 , 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 , 维以不永伤 。”马儿都已眼发花 , 腿摇晃 , 如何才能不想家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