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读后感( 三 )
【罗生门读后感】如果全文中家将思想由此及彼的变化令读者感到毛骨悚然的阴森 。那么结局中家将消失在“黑漆漆的夜中”则将这种恐惧推向了顶点 。我想起了《药》的结局,虽然乌鸦没有飞上夏瑜的坟头,至少那花环在茫然中点亮了微弱的希望光芒 。而《罗生门》中,随着老太婆“嘟囔又像呻吟”的声音,全文便划上了死寂的句号 。这种对于绝望与阴冷的贯彻性的表达,与芥川本人当时情感遭受打击不无关系,但摒弃“小我”的情绪,它浸透出的是对人类个体意识在利益关系下不断缺失的惶恐与不安 。
曾经冒出些声音,斥责他缺乏类似于他同年代中国大陆上那种阡陌中崛起的民族正气 。我认为这些声音是过于苛刻且有失偏颇的 。正如萨特存在主义的阐述说到:“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 。到这荒谬世界来,虽然痛苦万分,但并非只有等死,而是通过自由选择寻找生存之路 。”当芸芸众生奔波忙碌于生存之路时,芥川另辟蹊径,自我选择去直面这“荒谬世界”中的“痛苦万分” 。虽然芥川龙之介并不能从中解脱,于1927年怀着对于时代与社会的困惑不安服毒自尽 。但对于日后以安部公房,大江健三郎为代表的日本近代文学,是具有开拓意义的 。
《罗生门》是一篇风格特异,技巧精湛的短篇小说,其文就如他的作者一样,清晰而沉重地看到了问题,展现了问题,却无计解决问题,看到那黑暗之中光明的门扉,却只能在门外的黑暗中无力的叹息 。大概是这样的困惑并不只是局限在一个时代,而是人类自我的终身枷锁 。于是芥川的瘦弱肩膀终于才被压倒 。可在某一个国度,某一个时代里,又有几人能担负起这种思索的重任呢?
不得不为芥川先生献上一点我浅陋的敬意啊 。
罗生门读后感(三)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的重要作家,短篇小说巨擘,也是当时新思潮文学流派的柱石 。他的短篇小说并不像我们所熟悉的众多短篇小说那样有个完满的结局,而往往给读者带来的是出人意料的结尾 。这也正是芥川龙之介之所以被称为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鬼才的重要因素之一 。《罗生门》里发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个小小片段,实质平常所见的事情,却在特定的环境下放大来看竟显得如此这般的丑恶与突兀 。
主人公设定为一个刚被主任辞退出来的家将 。()本是一个善良而普通的人,当他面临衣食不足的窘境时,他心中萌生了一个的念头“倘若不择手段的话” 。来到这罗生门时,这个念头仅仅是一个“倘若”,事实上他是没有这样的勇气与魄力的,他毕竟只是一个良民,连他自己也对自己是否真能够“走当强盗的路”而产生了怀疑 。当他来到门楼上,看到那个拔死人头发的老太婆的时候,他的正义感告诉他无论如何,在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已经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于是刚才那些“当强盗”的念头消失了,他上前抓住那个老太婆,就像每个正义英雄在遇到邪恶反派时会做的那样 。老太婆害怕了在要给自己开脱时,她告诉了家将关于她拔头发是为了做假发,及被她拔头发的女人其实生前也是干过坏事的 。但老太婆并没有料想到,她的自我开脱正正给了仍在踌躇的家将一个当强盗的正当理由 。作者最终以家将抢去了老太婆的衣服结尾 。故事在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得细腻而真实 。家将、老太婆、死去女人之间的关系,不由让人想到鲁迅先生常说的“吃人”的现象 。谁在吃人?谁在吃谁?每个人都在“吃人”,每个人又都在“被吃” 。因为那些仅剩的良知,也被饥饿折磨地昏头了,而社会又给与每个人看似合理的“吃人”的理由 。面对当今复杂的社会,人心的复杂多变,善与恶的定义并非轻易就能划分出来 。善恶观是以人对社会认识的深度和目标取向为依据的,作为一般人,总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只有在生活无忧、风气淳朴的社会里,人才会活得有尊严,有善良的愿望和对罪恶的憎恨 。而在一个贫穷、不公正、风气恶劣的社会里,罪恶感会被消解,善良和正义就会成为一种摆设和借口 。而“吃人”的把戏就会循环上演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