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之书读后感
沙之书读后感(一)
【沙之书读后感】从未接触过,听到过博尔赫斯 。更别说关于博尔赫斯的作品 。在这堂课开始前,一切都是熟悉的 。唯有博尔赫斯!读了十几年的书了,不曾知道博尔赫斯不知道算不算是肤浅 。大师级别的文章也多多少少读过一些 。脑海里正搜寻着似乎“听”到的关于博尔赫斯的这个人 。老师的开场白将我思绪打断!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隐藏在虚构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往往是时间和永恒,存在的荒谬,个性的磨灭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探究和对绝对真理的无望追求 。在短篇小说《沙之书》中,那本虚构的“沙之书”——《圣书》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象征着无穷无尽,小说的主题揭示了人类面对着无限时,进入了无所适从难以摆脱的真实困境 。至此将我引进博尔赫斯的世界 。
博尔赫斯煞有介事地描述了一本“无限之书” 。这本书像沙子一样无始无终,页与页之间总还有其他的页,无穷无尽 。小说最出人意料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沙之书”奇妙特性的显现;一是“我”将“沙之书”藏在图书馆里 。在作品的开头,读者根本不可能想到会有这样一本“沙之书”;而当读者读到小说中间时,也根本不可能想到“沙之书”最后的结局是被藏在图书馆里 。博尔赫斯的小说就是这样,总是让人充满期待和惊喜,让人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而当读者读完全篇,又能有无穷的想像和回味 。《沙之书》讲述一个波澜起伏的小故事 。虽然短,但并不妨碍作者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里施展他叙述的才能 。
沙之书读后感(二)
“沙之书”是某种神秘之物,小说主人公“我”对待它的态度先是好奇,然后是钻研,然后发现对它了解得越多,则不了解的部分也越多,就越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然后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再然后是恐惧,最后是逃避 。这个过程前面的几个步骤和人类科学探索的步骤是一样的,只是最后一步:是逃避还是坚持显示了博尔赫斯与崇信科学的人的分歧——对于笃信科学万能的人来说,他们会用进取的心态坚持;而对于相信神秘主义的博尔赫斯来说,在令人敬畏之物面前,他会选择停步 。不管怎样,《沙之书》提供了一个人遭遇“无限之物”的心理感受过程,这经验是新鲜的、独到的,因而是迷人的 。
作为一个“玄想型”作家,虚构在博尔赫斯的写作中无疑占有重要地位 。在《沙之书》里,作者虚构了一本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沙之书” 。这是小说的核心意象,是整篇小说得以存在的支点 。为了让这本书显得合情合理,作者设置了小说的其他附属情节:一个去过孟买的《圣经》推销员,交易的详细过程 。()我面对“沙之书”的先喜后惧以及“沙之书”的最后下落,这一切使故事丰厚起来 。之所以把“沙之书”的来源地确定为印度的孟买,源于博尔赫斯对于东方的神秘想像,他的许多小说都是以东方异国情调为背景的 。这之间有一个神来之笔:“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 。”这是典型的博尔赫斯式的充满幽默和睿智的想像,同样有助于使叙述显得煞有介事 。在这些情节中,除了这本“沙之书”是非现实的之外,其他的都是现实生活场景 。这些现实场景让“沙之书”也显得像一个现实之物一样合情合理 。这里涉及到博尔赫斯对待虚构和幻想的态度:他想努力抹去幻想和现实的界线,让虚构嵌入现实之中,与现实浑然一体 。似乎对他来说,幻想即是现实,现实也是幻想,生活之中处处有神迹 。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曾说:不是艺术模仿了生活,而是生活模仿了艺术 。对于博尔赫斯来说,同样可以说:不是小说应该遵循现实的逻辑,而是现实应该向小说靠拢 。
推荐阅读
- 工作计划|高中团委工作计划书范文
- 工作计划|2022秘书处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 工作计划|文秘部工作计划书范文
- 工作计划|新学期幼儿园后勤工作计划书范文
- 工作计划|纪检部成员工作计划书怎么写
- 工作计划|初三寒假计划书怎么写
- 工作计划|学生会体育部部长工作计划书范文
- 工作计划|新学期学生会工作计划书范文2022
- 工作计划|2022学生会干事工作计划书范文
- 工作计划|大学体育部工作计划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