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读后感

国学读后感(一)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 。现在就请你跟着我们一起进入这诗歌的世界吧!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文章,让我在这很美好的春天里感受别一样的情怀 。古代的诗人们也写了不少赞美春天的诗呢!我知道不少呢!比如说《咏柳》、《早春》等等 。《咏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于春天的赞美之情,借柳树来抒发春天的美 。其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是把二月的春风比作了剪刀,多恰当的比喻啊!
我不仅了解了春天的诗歌,而且也学到了不少夏天的诗歌呢!就说《小荷》吧,诗人把初夏到来的时候写的惟妙惟肖 。荷花刚开始的时候在诗人笔下变得更美了 。“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是荷花刚刚开的时候样子 。
夜晚来临,月亮也随之出来 。让我们来看看诗人中的月亮是怎样的吧 。《中秋月》、《关山月》这些都是描写月亮的诗歌 。让人感觉到空中皎皎明月的美丽 。
“圣贤千言万言,只是教人做人而已 。”儒家学说为何尤其关注怎样做人的道理及其人生哲学、人生智慧的问题呢?
【国学读后感】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钱逊教授认为,孔子表现出了极其深邃广阔的眼光,他所提出和回答的问题,不仅超越了一朝一国、一姓一君的保国安邦的狭隘眼界,也超越了君民关系的思考,面对礼崩乐坏的乱世,孔子思考的是人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 。“政者正也”、“为政以德”的思想,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治国理念,而且首先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 。孔子认为,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稳固,基础在人,不在物;社会和国家的治理,实质不是管制,更不是镇压,而是“正” 。使社会秩序和人心走上正道;治理的手段主要不是强制,而是教化,恃德不恃力 。孔子从人出发,立足于人的完善,把治国平天下的希望建立在人们“有耻且格”的基础之上 。在孔子的思想中,人是一切的主体,人的完善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 。
总之,国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识绚丽的奇葩,他的无穷魅力值得我们长久而深入的探究 。

国学读后感(二)
我们学了《国学》这本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父母呼》这一课 。
里面的“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告诉我们: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过了很久才答应,父母叫我们做事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慢吞吞的 。因为父母的养育并非易事,所以我们要体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勤快 。
这一篇短文虽然内容比较长,可它还是围绕着一个“孝”字来写的,来告诫现在的我们,要时刻体谅父母,时刻让他们感受到有我们的温暖,让我们也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尊敬父母的美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