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帝国观后感( 二 )


看完电影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首先说一下电影前段一个比较触动我的场景,就是电影中康家施粥的场面 。排队等待施粥的穷苦民众那么多人围在康家大院门口拥挤不堪,而面对的就是拥有白银几百万两的名门望族,这些穷苦百姓却连喝碗热粥都得靠施舍……贫富差距之大,不觉就让人心寒啊!这让我想到现在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虽然没有当时的贫富差距那么大,但现在中国也面临这巨大的贫富差距,富人和穷人之间逐渐产生了巨大的鸿沟!合理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分配原则,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全面的医疗保障制度等等,我认为这些是当前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急需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是富了强了,但中国现在基尼系数绝对是新中国以来空前的,国家富了但大多数的民众并没有享受到这些年国家发展的成果,特别是底层的大众,像农民、民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这些经济上拮据的群体在现在拜金主义盛行(至少我是这么看的)的社会中的处境无疑是十分尴尬的 。原来是因为国家穷,亟需发展经济,没精力来干这些事儿,但现在不同了,现在国家富了,也应该着力解决这些民生问题了 。
然后就是关于我在电影中看到的有关金融货币的内容——挤兑的感想 。这发生在电影的结尾,清末时局动荡不稳,国家战乱不断,八国联军入侵,辛亥革命等,造成国家发行的纸币贬值、作废,老百姓存进票号的钞票变成了废纸,老百姓纷纷到银行取款,发生挤兑现象 。但老百姓不愿意要已经变成废纸的纸票,而是强烈要求钱庄兑换银子 。从金融的角度来说:存纸票、兑纸票,是契约的约定,应该说是合情合理的 。发生纸票贬值作废的情况也不是人力可以抗拒的,老百姓得自己承担后果 。可是康老三打破了契约,把家里藏得九窖白银提出来兑给了老百姓,救济众生,成了穷人的大救星、大恩人 。这虽然不太符合金融家的逻辑的,但康家人却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这对康家的后代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康家后人因此而受到的教导是:一辈子不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 。在这点上电影传达出的对人的很重要的教导就是不能为富不仁,不论你是怎么富起来的 。看到这里我想,无论在过、现在以及将来,金属货币,尤其是黄金白银都是不会更改的货币,国家的也好,自己的也好,黄金储备都是真实的!!!而纸币呢,只是一种货币符号,它必须有金银作为保证其价值的储备金 。虽然上学的时候就学过了这些知识,可是看到电影中的对于金融的诠释,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了……
最后就是看完电影后我心中产生了一个疑问,纸币会不会消失呢?电影中有这样的场景,在清代,贸易双方进行一次交易,需要用大量人力物力,运送大量的白银,这种搬钱的方式,虽已成为历史,但也由此可见在交易中,支付方式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金融关系的契约化以后,电子支付、网络支付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人类的消费习惯,同时也创造了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没有质疑的、理所当然的现在金融服务的产业 。早就听说过“第三方支付”这个词,现在利用写这篇观后感的机会查了一下,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所谓第三方支付,就是一些和产品所在国家以及国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 。在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交易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达、进行发货;买方检验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给卖家,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 。按我的理解差不多就是刷卡消费吧,那么现在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第三方支付已经很普遍了 。具体有网络购物支付、电话充值、水电燃气费缴纳、信用卡还款、保险费用缴纳等等,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几年,由于国家对第三方支付的政策支持,我国的第三方支付也发展迅猛,现在几乎也遍及生活的角角落落了 。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除了上户外菜市场、街头买矿泉水、买报纸外,刷卡现象俨然已经蔚然成风;在乡下,一些城镇商场超市推行刷卡 。刷卡,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 。乘车卡、手机卡、信誉卡、银行卡、校园一卡通等已经十分普及,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通信、金融的融合,互联网、POS、手机、电话等各种终端支付手段不断完善,第三方支付将会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 。我的疑问是第三方支付体系的日益完善,会不会造成甚至加速纸币的推出流通领域的速度呢 。我感觉或许有可能 。原始人的贸易是“1只羊=2张牛皮”的关系 。后来,出现了黄金白银再到纸币 。无论是羊,还是黄金白银,还是纸币,仅仅是物物交换的媒介而已,并且这些在流通中都会有损失和成本的 。譬如,金银货币的磨损,纸币印刷成本、防伪成本等等,而且携带和使用都不及刷卡方便 。未来将是网络时代,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固然也需要投入各种成本,但是,长期相对来讲毕竟成本会很小 。那么,通过投入与产出的比较,第三方支付具有低成本、方便等优势,所以,我想还是有可能取代纸币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