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传观后感( 二 )


整个影片的镜头特点比较活 , 如推拉镜头用的比较多 , 也有跟镜头 。角度常用俯仰 , 这样有利于观众看到演员有做动作时的一个空间位置关系和调度关系 。整体来说 , 影片中的镜头符合了导演所要表现的效果的要求 。从光线色彩方面来讲 , 光线很多用的是轮廓光与侧逆光 。在色彩上 , 服装与环境的搭配颜色的搭配比较和谐 。在当时动荡的时代里 , 演员的服饰大多是暗色调的 , 以黑白居多 。
整个影片的节奏比较缓慢 , 只有后面一些争斗的画面节奏稍快点 , 符合观众观看的心理 。影片也适时的加以背景音乐 , 更具感染力 。在甘地的葬礼上 , 哀伤而又庄严的音乐 , 让人的心情也不由的跟着变化 。
这是一部质朴的英雄史诗 , 展现了印度圣雄甘地奋斗的一生 。导演兼制片人为这部影片筹划二十年 , 最后用三年的时间 , 雇佣八十名英国演员和一百名印度演员并完成了这部巨片 。无疑的 ,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好莱坞影片 。

甘地传观后感(二)
印度甘地 , 被人们称为“圣雄” , 曾为印度的独立立下不巧的功勋——这是我在看该影片之前对甘地和印度唯一的了解 , 从不曾关心过印度这个国度 , 更不曾想过在这个国度生活的人们 , 甘地又是怎样一个圣雄 。最近我开始喜欢看人物传记的电影 , 于是我选择性的下载了几部影片 , 其中之一为《甘地传》 。我先是看了影片的介绍——该片是由英国拍摄的彰显印度民族精神的影片 。看到此种介绍 , 我下意识地好佩服英国精神 。导演查德·安顿巴罗酝酿了整整二十年 , 他苦心孤诣、费劲心思终是成就了他迄今为止最高的荣誉 。同时 , 饰演甘地的本金斯用他高超的演技让“圣雄”重生 。该影片获得了1982年第5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剪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摄影、最佳创作剧本七项奥斯卡奖 。基于以上这些 , 我熬夜看完了片长为三个多小时的《甘地传》 。
影片的开端是甘地被射杀 , 然后为他举行了场面极其恢宏的国葬 。国葬场面之壮观使我略吃一惊 , 并吊起我继续看下去的胃口 ,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圣雄”才能配的上如此盛大的葬礼?他到底优秀在何处?
整部影片平铺直叙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节 。没有什么特效效果 , 也没有什么令人出乎意料的情节或者场景 , 但是甘地在南非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 , 让我真的震惊了 。在如此复杂和没有人性的民族战争中 , 他竟然倡导“非暴力不合作”!此方法是好的 , 但是实施起来该有多么困难!他在南非带头烧良民证、拒绝打指纹 , 同时在印度不顾英国的禁令带领群众公然自制私盐 , 他在法庭上 , 不服从 , 不辩解 , 坦然接受坐牢等等 。他的追随者成千上万 , 为了得到应有的自由和权利 , 他的追随者宁愿死也响应甘地“非暴力”的号召 。那些血的洗礼和民族信仰的斗争情节依然回荡在我的脑海!然后总结为两个字“佩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