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列车观后感

雪国列车观后感(一)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叫做《雪国列车》,《雪国列车》改编自一部漫画 。
《雪国列车》讲述的是:在面临全球变暖的情况下,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叫做“SW7”的机器,各国将这个机器发射到大气层 。可令人意想不到是这个机器并没有将世界的气温变得平衡,而是将世界变得更冷了,这时有一个人发明了一种列车 。这辆列车拥有一个“永动机”,永动机可以给这辆列车提供所需的一切 。尽管如此,车内的生活也并不是平衡的 。车头和车尾完全是两个世界,车尾是难民营,而车头完全是一个极乐世界 。因此在车尾了十七年的男主角想要反叛,他救出了一个安全系统的砖家和他的女儿 。他们一路闯到了车头,男主角找到了创造了这辆列车的主人才这是一个陷阱,男主在车位有一个很尊敬的老人,其实那个老人和车头的主人是串通好决定要车尾百分之79的人死去为了来保证这辆车人数的平衡 。最后列车因为雪崩烂了,但被人发现了地球正在回暖,出现了生命迹象 。
《雪国列车》给了我一个深刻的影响就是人人平等 。

雪国列车观后感(二)
首先,非常开心被“大河报”的观影活动抽中,参加观影写影评活动 。
这次观看的影片是《雪国列车》,导演:奉俊昊 。这是一个我们所熟知的韩国导演,本人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杀人回忆》 。雪国列车,也可以称作是诺亚方舟 。它们的区别在于,登上《2012》中的诺亚方舟后,幸存者生存在相对平等的共享空间 。而在《雪国列车》中,一节一节的车厢变身为不可动摇地阶级划分,末节车厢无疑生活着社会最底层的生存者 。成他们为生存者,只因他们仅仅是活着而已 。
这部影片的视觉效果极佳,从对列车外冰天雪地的塑造,再到列车上每节列车的刻画,都充斥着我们的眼睛 。从末节车厢到首节车厢,导演不仅用事件刻画人物,也用一帧帧美轮美奂的景色刻画着人物内心的变化 。人物通过蛋白高的制作厨房-供水车厢-孩子们的教室-植物园-海底世界-屠宰场-餐厅-汗蒸房-酒吧-控制室(有些环节可能不准确),每通过一节车厢人物的内心就会碰撞一次,这也为了结尾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在观看过程中,跟随者主角的视野,仿佛也经历了一次从原始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蜕变 。
故事情节很紧凑,人类终会为破坏自然而付出代价,但是追诉代价不是导演要告诉我们的,电影给我们揭示的是在如何脱离原有的等级观念获得真正的自由 。一环扣一环的列车为我们展现着未知的命运,到达终点又能得到什么,一切的牺牲是否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在这一路上我们重温了世界原有的资源,每靠近这些资源一步,就为后期主人公被洗脑奠定一层坚实的基础 。如何保持世界生态平衡?各个物种保持数量上的绝对均衡,这当然也包括人类,所以统治者定期屠杀繁殖过快的人类,而人类的屠杀当然是依照等级划分的--末节车厢 。这不仅让人想到了国内的蝗虫泛滥,还有美国的鲤鱼,人类的处理方式就是灭杀,所以在列车上屠杀人类,一切都闲的有说服力 。但是导演还为我们找到了另一个看似合理的屠杀理由,来自最底层社会的末节车厢暴动 。有暴动,就有制止,有对抗,就有屠杀 。暴动给上层社会带来了合乎情理的屠杀借口,原来看似强有力的暴动只是掌权者玩弄于鼓掌的游戏,所有的一切看似都没有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