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后感( 四 )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开导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结拜哥哥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如许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 。”即在家要贡献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关爱之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往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阈,丰富思惟 。“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咱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节之邦 。
【孔子观后感】孔子在鲁国施政,始终抱有仁爱的思想,曾为鲁国不费一兵一卒收复了失地,扬了国威 。但后来,齐使计,使鲁国上下为了眼前的利益放弃了能使鲁国强大的孔子 。一块玉玦,逐孔子出了国门,孔子先后来到卫、郑、宋等国,一路上遇冰雪、被驱赶、受饥渴、遇徒亡,经历了太多的煎熬 。最终,鲁国在衰败之时邀孔子回国,孔子同意只授学,不涉政,回到了日也思念的祖国 。
孔子的爱国之心我尤其地欣赏 。()当鲁国眼见利益之时,将坚持仁爱的孔子逐出鲁国,那时的孔子落魄之状如丧家犬 。鲁国危难,才想起已头发花白的孔子,邀其回国 。许多人也许都不会再回国,或许是面子,或许是一时意气 。而孔子却决定了回国 。有一幕是花甲的孔子站在鲁国城门下,抬头仰望城门,双眼中噙满了热泪,悲痛有喜悦的说着他回到了祖国 。看一看当代,演艺界、学术界,无数的中国人移民 。我并不反对 。不过,我不希望他们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中国的确不太完美,政治腐败,劳动力廉价,虚假太多 。可是,中国的文化没有改变,千百年来一直传承 。况且这块地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与祖国的联系就如同血亲,是你走到天涯海角都割不断的 。保持孔子的爱国之心,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国籍如何,内心明白是中国人,踏实为祖国作贡献,这就非常好了 。
孔子还有一点,懂礼仪,值得后人学习 。孔子在鲁国一年之内由一介布衣升级为代国相 。身份变化之快,而他的礼数却一直保持着 。在君上面前,作为臣鞠躬 。遇见一般的守卫,也会庄重地做出尊敬有礼的姿势 。不愧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不愧是礼仪之邦 。而今天,满口恶词、损人利己、拳脚相向的中国人太多,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礼仪殆尽 。相反,我们身边的日本,无论男人、女人,小孩、老人都十分懂礼 。这一点,我们真的不如他们 。受到别人的邀请做客或接受了别人的礼物,他们都会真心而自然的写一张感谢的卡片,寄给邀请者 。其实,观察一个城市、国家,往往是从小事看出的 。如果我们炎黄子孙都能学习孔子的礼仪,互相谦让,和睦相处,我们便可以将这份礼仪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