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读后感600字( 二 )


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 。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操 。从书上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孝、友、信这些方面行止有亏,被时人所诟病 。()而对满清入关有大功的原明朝大臣洪承畴、钱谦益等人,康熙全都打入到贰臣传中,给后世走投降道路的大臣一个警示 。
伍次友这个人虽然书中着墨不少,但是我觉得人物描写并不丰满 。从初为帝师到真相大白,其人始终被蒙在鼓里,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识穷天下、学贯古今的潇洒才子缩影表现出来的木讷 。尤其是在与邬思道相比,更加明显 。
明珠应该是个幸运儿,从他大难不死那一刻就注定了其人必将有后福 。从他的绰号“琉璃蛋儿”,就可以看出这人的为官之道 。书中对其人正面描写并不多,反面描写到不少,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但是明珠惯用的手法就是拆毁别人的婚姻,像伍次友与苏麻喇姑,周培公与阿锁,属于十足的小人之尤 。本来高士奇也在他的打击之列,奈何高士奇棋高一着,拿皇帝之命封住了他的嘴 。在与索额图党争中、在任命官吏中,他的故事也不少,描写也很到位,很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不妨多看看 。

康熙大帝读后感600字(二)
《康熙大帝》已经读了两遍,电视剧看了好多次,以我个人的观点,对书中康熙的一生,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特别是孝庄印象更为深刻,没有孝庄就没有康熙,也就没有康熙盛世 。
康熙在少年时便浸泡在权利漩涡中,为他以后执政奠定了基础,少年时在孝庄皇太后的力挺下,继承皇位,之后便和鳌拜集团开始长时间的较量 。期间失败过,以自己的手段和想法,想一举歼灭鳌拜势力,可惜他败了,败的很残 。在大臣面前丢了面子,使得有些左右不定的大臣慢慢向鳌拜势力靠拢,幸好他有孝庄皇太后,孝庄绝对是一个厚黑高手,很轻描淡写的化解了危机,同时也给鳌拜一个提醒,那就是我孝庄还活着,你们这些大臣别不把我放在眼里 。并狠狠的批评康熙的作为,鳌拜势力早晚要铲掉,只是你现在羽翼未丰,欲速则不达,现在要积累你自己的力量,等待时机 。
在康熙没有执政之前,为了放松鳌拜集团的警惕,康熙是下了功夫的,穿走与京城,与一些学子交朋友 。期间有个我个人认为比较经典的情节 。一天康熙和近身侍卫魏东亭在街市上,遇到了来京赶考的一个才子,聊的很是投缘,过后魏东亭说,此人今后可以为皇上效力,康熙笑答,此人永不录用 。魏东亭很是不解,康熙说,我刚才掏手巾擦脸,无意带出一颗金瓜子掉在地上,此人以为我没看见,便挪脚踩在上面一直没有动身 。这样的人如果当官,既是大贪,纵使他才华再高也不能用,不能让他祸害老百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