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读后感(一)
记得以前文静曾经这样写过林公语堂先生 。“俯仰风云高层上,不同梨花待西厢 。”
现在想来,此话甚妙 。读罢林公着作,近乎本能地崇拜他老迈的圆熟与慈祥的智慧 。一本《中国人》(亦称《吾国与吾民》),是这一个洞察世情的老先生身为中国人一员的忘情的回顾 。
他定是爱这方土地的,并且爱得深沉 。如果没有血胤中的那份深深的眷念,若孤鸟思归,游子念家,又怎么会有这么多篇精彩的着述?从字里行间,亦可发现痕迹 。他总是忘情的说着吾国,道着吾民 。虽也有讥诮,有鲁迅式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但我们感到的更多的是林公身为华夏子孙的骄傲 。当其谈论着吾国千年来的宗族传统,谈论着乐天知足的民族心性,谈论着直抒性灵式的艺术偏好,谈论着恬淡热情的生活态度时,林公有如稚子般热衷 。
也许这和他的身世亦有关联吧 。从小出生在基督徒家庭,林公的童年与普通中国民众巨大的差异 。至于后来漂泊海外,在西洋社会中目睹了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人和事之后,蓦然回首,发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厚重,格外地生出了一种回归甚至是皈依的情愫 。这不难理解,就连仅仅是岀蜀的我也感到对于北方文化的格格不入,何况是深入另一个独立的文化体之中 。也因如是,林公能以“一个清醒的幻梦者”的姿态,“观察吾们的人生,不是戴上隔夜梦景中的幻想的色彩,而是用较清明的眼力 。”如莲般托生于中国文明的池塘,又能以深邃的眼光跃出池面以观之,故而林公看得深刻而全面 。
读罢此书,有种酣畅之感 。我从未想过要去品味中国人与中国文化,也许是因为吾国的文化过于广博,让我心生无力之感吧 。更深层的原因是我还没有获得与林公一样犀利的感觉与认知 。我们这一代人,受外族文化的熏染似乎过多,已经与传统渐行渐远 。要说我们是中国人,只怕还不一定 。
但毕竟我们身上是中国人的血,儒家文化早就根植在了我们的基因之中,我们有着与我们先祖相似的想法和观念 。所以,读者林公笔下的吾国与吾民,同感油然生之,精辟语句不时萦绕在耳边 。
林公生活的时代正是古典与摩登交接的时代,有如夏秋之间,昼夜更替,是衰惫的辉煌,是颓废的新生,也有身处逆流的彷徨 。我想林公写出这本书,也是想以此证明中国文化的伟力与独特,悠久又绵长,来抵御西洋文明的冲击,同时又激扬中国青年的热情 。我想,他已做到了!
林公的文字,大多文言,不甚晓畅 。而这亦是林公的特性与标志 。正是因为其中晦涩,更耐人品读,继而愈读愈口齿留香,()愈读愈心神荡漾,愈读也愈心生向往 。每每读到幽默词句,我都会情不自禁大笑一场,读到着者惠笔,我也饶有默契的莞尔一笑 。此乃林公着作的高妙之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