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800字( 二 )



看见读后感800字(二)
《看见》是知名采访人员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
开篇大事件就是非典,是我小时候经历过的,稍有印象的大新闻 。柴静是初当采访人员,热血沸腾 。她闯进了很多医院,有些地方不让摄像,她就只身一个人闯进去,当时也顾不了想那么多 。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分都会有人去世,可能昨天还见过面,甚至刚刚还鼓励他要坚强抗争病魔,今天他可能已经不在人世 。柴静每天出入于医院中,有时甚至只有简单的消毒措施,随时可能感染非典病毒 。她恐惧吗?不,这不是恐惧,有个更强烈的情感控制着她 。她本以为极度悲伤绝望时候的表现是嚎啕大哭,看到非典病人都坦然接受事实,没有抗拒也没有哭,活着就是活着,心脏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
柴静最让我敬佩的地方就是,不走寻常路 。她做的新闻大多报导了社会最底层人的生活 。也朋友劝她说不要做这些边缘题目,大多数人根本不会经历 。看到这句话就哭了,当我们抱怨生活不够好的时候,有千千万万的人生活比我们更糟糕 。我们既然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就很大程度上免于受辱 。她去采访三陪女的时候,在一个极度污秽不堪的地方找到了阿文,没有人关注她的死活 。没有人关注一个吸毒三陪女的改变,没有人关注她是否在某个地方遭受虐待,没有人关注她的…死活 。我从之前没有关注过的这些人,漠视他们的死亡 。看过这篇文章后,我开始同情这些底层的人物,却不知,与柴静犯了一样的错误,感情用事 。
什么是正义?作为一名采访人员,柴静本能的想去伸张正义 。但是正义又是什么?如果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岔路就永远到不了最终的胜利 。事出有因,人人都为了生存想出自己的道理,所谓的正义招摇一时,但是背后却是无底的黑洞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作为采访人员不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正义中,即便是所谓的”恶人“,也有自己的无奈与辛酸之处,他们不需要同情,事实即为正义 。真相,即为正义!
最后几篇故事又从理性回归到了情感,开始还奇怪为什么这样安排书的结构,后来慢慢才懂了,这是柴静自己的蜕变历程:感性--理性--人性 。民国法学家吴经熊曾经说,在每一个罪犯判死刑的时候,都会为他祈祷 。何帆是一名刑事法官,年少时候认为这是”伪善“,直到真正成为了一名裁决人生死的法官时候,他把书边的评论默默划去,写上了”人性“ 。采访卢安克时候,柴静对自己的反思又是一次对心灵的涤荡 。无能也是一种力量,不以改变为目的而努力,顺其自然,接受生活带来的一切,受过的苦都将照亮未来的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