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000字( 二 )


正是绿子这种亦正亦邪的存在带给了渡边慰藉 。与绿子相似,渡边自知与环境格格不入,而若没有遇到绿子,或许他将一如既往地堕落下去,不断为空虚折磨 。
渡边与绿子的相互吸引来源于一份共性,即他们天生懂得尊重自己的感觉,内心古怪、肮脏、自私的感觉并不为他们所刻意压抑,()而是用于抗拒虚伪片面的现世道德 。他们不把自己看成怪人,他们内心强大 。
恰恰相反的是,直子从未接受独特的自我 。加在她身上的重重枷锁--社会道德、社交法则--每当她稍有违背便内疚自责不已,无可解脱,“我们不能不把欠世上的帐偿还回去,偿还成长的艰辛……”直子的悲剧与绿子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惋惜而深受警醒 。
就是这么一本小说,1987年在日本出版后长居销售榜首,并介译到各个国家 。其作品的魅力如葡萄酒一般,越读越觉得余韵无穷 。
其主题不关乎政治,不关乎励志,直抵人心 。村上说:“这部小说具有极重的私人性质,喜欢的自是喜欢,讨厌的也大有人在 。”
其语言明快而优雅,正如译者林少华所说,“一种优雅的饶舌,一种有节制的故弄玄虚” 。这一点也要归功于同为村上迷的林少华,他中日融合的笔法浑然天成,让人不得不一读为快 。
其取材源于村上的真实生活,据其散文集流露,渡边原型乃村上本人,绿子则是村上的夫人村上阳子 。小说中大多数场景是村上的真实经历 。渡边喜欢反反复复地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喜欢爵士与古典乐,喜欢猫,村上亦如此 。如此一来,情节的栩栩如生便不难得到解释 。
对这本书的情有独钟,在于很多方面,语言,作者,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缺一不可 。对我而言,它不仅是一本书的定义,它仿若成为了我自己的一部分 。在最难熬的时光,所幸与之邂逅 。
多年以后,再捧起这本书,也许会嘲笑此时的自己--区区皮毛 。那时候,我大概将越来越多世事看明白,也与自己和解了吧 。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000字(二)
夏日午后,站在旧式的胡同中透过交错的电线杆,望着并不太蓝的天空,两旁的行人似乎是在穿梭,但却听不到糟杂的声音,就连呼吸的声音也不能感受到,我只是在享受这种静,心灵的静,真想投入于静中不再回来,这实在是很享受呀 。初读村上春树的作品被吸引,似乎在作品中体验,又似乎是个旁观者 。
挪威的森林贯穿全书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全书的结构也如作者所说,并不以死为终结,这里有作者的无奈即每个人都会死,也有作者面对生活的勇气即有死才有生 。作品中最主要是两次死,很相似的两次死 。一次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后直子和渡边的关系便开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按玲子的话说就是“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两次都是由死而引出了新生 。另一个相似之处是,木月在死前见的最后一个人不是他最爱的直子而是渡边,这似乎应该是木月把直子托赋给了渡边,直子在死前见的最后一个人也不是渡边而是玲子,同理应理解为直子把渡边暂时托赋给了玲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