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读后感1500字
诗经读后感1500字
比起唐诗宋词奢华雕砌的韵律和仪仗 , 诗经里的句子更多的给人是未经雕琢的真诚感和冲击感 。就好像唐诗是精雕细刻的窗棂檐角 , 满是技巧 , 仪态万千;诗经则是古朴的石阶 , 苍凉的站在那里上千年 。感觉里两周战国时候的古代人们总是最真诚的 , 诚恳的歌颂祖先功德 , 诚恳的拜求风调雨顺 , 诚恳的去想喜欢的姑娘 。风 , 雅 , 颂 , 随便抄起一段 , 寥寥数字 , 却又是那么的读不胜读 , 美不胜收 。
初读《诗经》的时候 , 只是感觉每句必有一字不识 , 但是偏偏是这种磕磕绊绊的陌生感觉更让人感觉美好 , 仿佛凭空多了一股犹抱琵琶半遮面半遮面的感觉 。就比如这一句“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 , 这个“僚”字 , 就是抵死不会认识的 。但是偏偏能懂得它的意思 , “僚”么 , 不就是“撩”么 。美人月下倩影 , 拨撩小伙子的眼 , 也扭扭捏捏拨撩着自己的心 。不管当年的古代人为何而写 , 写为何意 , 反正几千年后的我是这么理解的 , 也自觉得理解对了 , 月出而皎 , 美人身材窈窕 , 多么美好多么诚实的意向啊 。还有脍炙人口的“关关雎鸠 ,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 君子好逑” , 如果不是看诗经下面的注释 , 谁知道雎鸠是个什么 , 君子好逑的“逑”又是什么意思 。但是偏偏是这么一句 , 就那么直接击中你的心里 , 让你猛的一下想起自己的淑女或是君子 , 让你就想不顾一切的去“求一求”自己的意中人 。“心乎爱矣 , 遐不谓矣 , 中心藏之 , 何日忘之”一句“中心藏之 , 何日忘之” , 没什么特殊的地方 , 没什么雕砌的辞藻 , 但是就是强烈又直接的说出了每个人从小 , 从第一次恋爱就想说但是没能说出来的话 。两周战国时候的人们就这么凶猛直接 , 能准确又强烈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写在诗里歌里 , 而且让几千年后的看到的人感同身受 。()就好像是一股风来 , 从千年前吹来 , 到读诗看经的人身边为止 。
大概看过外文诗歌的人都知道 , 凡是此类的诗歌 , 即使是每句都有一词不认识 , 读来也远胜于译文 。总是感觉有那么一股内在的韵律和情感在句子里 , 有个把词不认识 , 也绝不会影响这种感觉 。之前我不了解这是怎么回事 , 直到某个下午 , 奉老师的命令拿起诗经又一遍细看的时候才猛然发现 , 原来这种偶有字不识 , 读来却甘之如饴的感觉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啊 。诗经就是这样 , 几千年前的一群古人 , 留些呐喊的 , 呢喃的话下来 , 精简又精简 , 流传着 , 丢失着 , 散佚着 , 直到传到今天我们手里 。传到我们手里这些 , 代表的是几千年来人们共同的感觉 , 共同的躁动 , 因为没有共鸣的话和片段都已经在前年的历史中散失掉了 , 留下来的 , 都是人们心里最深处 , 最能认可的 , 最能感动的语句 , 这种感觉中外大抵也是一样 , 要不外文的诗歌也不会流传到中国来 。越早远的诗歌 , 技巧便越少 , 流传下来经受的考验就越多 , 能流传下来的那些 , 带着的共鸣力量也越多 , 也大概便是诗经中的语段 , 看起来总是不如唐诗宋词精致 , 却仍然有简简单单的感动人吸引人的力量 。与唐诗宋词相比 , 现代的很多诗歌也是更显浮躁 , 总是感觉不如唐诗宋词隽永 , 大概也是没有经过时间提炼的的缘故 , 比隽永 , 总是比不过这些几千年的老古董的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