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解释读后感
经济解释读后感(一)
在《经济解释》幽默诙谐且充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气通读了一遍,仍觉意犹未尽,便十分想将其推荐给更多的同学,正谓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但又不免犹豫,因为《经济解释》这本书就如同张五常先生本人一样充满了争议 。正如张先生自己在文中写到的一样,“《经济解释》这本书不是课本,选修经济的学生可以读,也应该读,但因为我往往不依常规,学生考试时用上我的答案,不免凶多吉少 。”也许,张先生在这里是高估了他的读者,认为他的读者应该已掌握了传统的经济理论,现在已不需要他像经济学课堂上的老夫子一样重复罗嗦地灌输所谓的经典理论,而他所要做的就是要从一个全新角度去阐释最为简单的经济学道理 。
《经济解释》这本书确实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课本,而对它的准确定义按我个人的理解,它应该是本经济学的散文集 。既然是经济学的散文集,那么它应兼有散文的基本特征与经济学的灵魂主线,即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只是“散”在其形式上,而“神不散”是不散在其经济学的脉络上,是不散经济学的灵魂思想上,即我们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假定、稀缺、竞争、效用(在《经济解释》中张先生使用了“功用”这一翻译)以及需求定律和交易理论等 。
实际上张先生也正是按着这样的经济学脉络来为他的读者讲授他所理解的经济学 。当然我不敢苟同他所有的观点,也许这也正合乎张先生的处事原则,因为在他的《经济解释》之中也同样充满了对权威观点的怀疑 。这正如他在“经济解释之三”中所明确指出那样,“世上没有不可替代的理论” 。然而,我对张先生的学识之渊博,行文之流畅,观点之新颖也确实是十分钦佩 。因而,我认为《经济解释》的确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虽然《经济解释》是本经济学的散文集,但张先生开篇仍不忘按传统的模式那样,首先介绍“方法论”,所以张先生把《经济解释》的第一章便定为了“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方法”这一章在《经济解释》的全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一章中张先生则更像一位哲学家,现在他正努力向他的读者传授着他的经济哲学 。而这种经济哲学正体现了张先生科学的精神,这种科学的精神与态度则正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经济学问题时所必不可少的 。
在“科学的方法”这一章一开始,张先生就给我们介绍了两种极端理论,一为特殊理论;一为套套逻辑 。所谓特殊理论,即是特殊到只能解释一个现象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不具一般解释力 。所谓套套逻辑,是指一些言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是错的,例如说 “四足动物有四只脚”便是一个套套逻辑 。这两种理论实际是无用的,我们应尽量避免走入这两种极端 。但有时对特殊理论而言总要比完全没有理论好 。正如R.Kessel 所说,“没有任何理论在手,什么辩论也胜不了” 。而对套套逻辑而言,我们有时对其加以一定的约束条件,它还是可以对我们大为有用的 。张先生在这所举的例子是货币理论,他认为“币量理论被高手搞得千变万化,异彩纷呈,但归根究底,还是源于一个套套逻辑的概念 。”张先生是十分强调理论的解释作用的,他甚至认为“解释力重于斟酌对错”,但他并不认为这种具有解释力作用的理论将是一成不变的 。恰恰相反,张先生更认同“可能被事实推翻的重要性”,因为,他认为不可能被事实推翻的理论是没有解释能力的,这样的理论是不可以被事实验证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