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梦读后感( 三 )


张爱玲无疑是敏锐的,她总能透过普通平实的日常生活去揭示其‘寻常的反常’之处 。“她的散文虽然都以身边的琐事入笔,但往往到最后又有所升华 。或揭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或表达对社会人生的理性认识;或从日常凡俗生活中探究人性、世情;有的还将普通话题后面隐藏的文化意义挖掘出来,给读者以启发 。这时候,她仿佛是个生活的旁观者,静看一幕幕或精彩或平庸的人间活剧,达观冷静地品评人间是非,进而达到对现代都市生活”哲理层面“的认识 。
贾平凹评说张爱玲”是以一个俗女人的心性和口气,嘟嘟嘟地唠叨不已,又风趣,又刻薄,要离开又想听,是会说是非的女狐子“,一语道出张爱玲的不凡 。她以其俗,诱惑读者进入与自己生活场景相似的阅读空间,再将她自己独具的哲思于不经意间”兜“出来,常让人感到亲切,又让人望尘莫及,由此,在惊异的同时也能隐约悟到张爱玲灵魂深处的苍凉和孤独 。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张爱玲以一颗细腻而又宽容的心去洞察世俗人生,同时,她又从寻常生活中获取乐趣,()以达观超然的旁观心态观照世俗大众及其生活,并养成了她对万物超然、对俗事谅解的洒脱态度 。
在散文中,张爱玲最终留给我们的形象,是一个孤独女性流连于店铺的橱窗前细致入微不厌其烦地观赏每一件时装的质地、款式甚至丝边的金线的形象 。尽管橱窗的玻璃映出的苍白的面孔时时使她从心底深处泛上一种苍凉和孤独,正因为有苍凉孤独深层意蕴的存在,”世俗的欢悦“才越发楚楚感人 。
我最后还是想说,张爱玲是一朵茕茕孑立的玉兰花,在风中轻轻摇曳,可是头顶的月亮却从来没有圆过 。

天才梦读后感(二)
可能每个人在小时候都幻想过自己长大的职业,张爱玲幻想过,而我也幻想过 。从小被人称作天才的张爱玲,她小时候做的梦就比我们普通人大多了,她做的是天才梦,从小便立志做一个天才般的人物,张爱玲三岁能背唐诗,七岁写了自己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一个失恋而自杀的女郎) 。八岁尝试写过一部乌托邦式的小说 。从小便展现了自己惊人的创作天分 。可是在九岁时还踌躇着是选择音乐还是美术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当看到一张描写穷困画家的影片后,决定做一个钢琴家 。可是长大后才发现开始的愿望全被自己抛弃了,最终张爱玲学习写作,成为了一名作家 。可是我们知道音乐和绘画对于她的小说创作是极有帮助的,因为对色彩、音符特别的敏感,所以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特别喜欢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 。如”珠灰“、”婉妙“、”splendour“、”melancholy“等吸引力的字眼 。虽然张爱玲没有实现最初的职业梦想,可最终还是实现了自己的天才梦,成为了一名天才作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