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一)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电影《白鹿原》的预告片,那扑面而来的西北风,那带着强烈视觉冲击的镜头,一下子俘获了我的心 。暑假闲暇,终于从书柜中抽出了这部厚重的近五十万字的小说,这本书出版于1993年,书页已经泛黄,粘胶也有些脱落,但丝毫不减弱我阅读它的欲望 。整本书语言朴实通俗,带着关中地区的浓郁色彩,作者陈忠实带领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渭河平原滋水县的一个白鹿原上,而又把白鹿原上的所有故事集中在白、鹿两家上,白嘉轩、鹿子霖、白灵、鹿兆鹏、黑娃、田小娥……一个个人物血肉丰满、呼之欲出,书中展示了从清末到新中国初期五十多年的历史长卷,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家仇国恨交错缠结,白鹿原王旗变幻,那富有张力的故事情节如雄奇的史诗一般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
《白鹿原》充满了命运般的神秘玄学色彩,这是它独特魅力之所在 。我觉得最能寄托作者本人思想的,应当是朱先生以及神话般若隐若现的白鹿 。朱先生自幼苦读程朱理学,后成关中名儒 。他考取功名,看到时局不稳,拒官不做,素食布衣清心寡欲过完一生 。他除罂粟、树祠碑、赈灾民、办书院、修县志,做过许多功德无量的壮举 。他能掐会算,被村民们奉为能占卜问卦的活神仙 。他既不像白嘉轩奉行封建礼教顽固不化,又不像鹿子霖善于投机钻营充满野心和欲望,他超脱于世,却又不忘为民谋福,他顺应时事,却又保持精神上的独立,可以说他是中国众多文人心中希望达到的一个完美境界,是白鹿原的灵魂之所在 。而白鹿,传说它所过之处,万木繁荣,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毒虫灭绝,万家康乐,它寄托了原上人们对太平盛世安康生活的企盼,给原上带来了崇尚道德礼仪的朴实风范 。白嘉轩六娶六丧,后来他发现白鹿宝地,使了心眼从鹿家人手里盘过来迁移祖坟,由此人丁兴旺,实现家境大逆转,这又为白鹿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白灵被害之时,白嘉轩彻夜未眠,他梦到了白鹿眼窝里流着眼泪,看见他未作停留,掉头朝西飘去了 。而朱先生去世时,他的妻子朱白氏则看到书院里白鹿升天归去 。原上的白鹿,人间的精灵,它久远、宁静、与世无争,它似乎成了一个符号,一种象征,占有它则兴,失去它则衰,正是它的穿针引线,使小说更添一分神秘 。
纵观全篇,我慨叹白灵、鹿兆鹏俩人具有真正的白鹿精魂 。他们都接受了新文化教育的洗礼,思想独立、性格叛逆 。首先在对待婚姻问题上,他们不愿屈从于父母的意志,一个不愿娶,一个不愿嫁 。他们敢于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选择逃离 。在信仰上的南辕北辙,使白灵离开了鹿兆海,最终和有共同追求又彼此欣赏的鹿兆鹏走到了一起,他们比翼双飞,用青春和热血,用百折不饶的勇气,为后人闯出一条崭新的道路,为着国家和民族光明的未来,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奉献着,战斗着,他们的灵魂会永远与原同在 。但令人惋惜的是,历史给人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白灵没有死在敌人的屠刀下,却在根据地红色恐怖中被自己的同志活埋;鹿兆鹏,也在革命胜利后,不知所踪;曾是抗日英雄的鹿兆海,没有牺牲在日寇的枪炮下,却在侵犯边区时被红军活活打死 。也许这些正是作者要揭示的民族秘史,是他真实而深刻的思考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