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读后感

范进中举读后感(一)
我在这个暑假读了《儒林外史》的其中一篇《范进中举》 , 这个故事讲的是范进中举后一系列表现和家人变化的故事 , 即带给了我们欢笑 , 又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深思 。
这个故事是清代着名作家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其中一篇 , 故事描述了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 , 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 , 深刻地揭露了这个士人的丑恶灵魂 , 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 , 以及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我主要讲范进 , 他是一个科举制度的受害人 。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首先 , 他是一名博出名的人 。范进在之前的科举考试中都屡遭屡败 , 但他依然坚持考试 , 直到五十四岁中了秀才 。后来 , 他去考乡试 , 却被家里人拒绝 , 尽管如此 , 他依然坚持考试 , 不理会家人 。最后 , 他中了举人 , 却喜极而疯 , 不是喜极而泣 。很明显 , 他根本就不是为了成绩而读书的 , 而是为了博出名而读书的 。这些人 , 如果真的考了好成绩 , 那只能是碰到好运到的吧!
其次 , 他是一个迂腐无能的人 。家里穷得无饭吃 , 范进手足无措 , 要等母亲“吩咐” , 才慌忙出去卖鸡 , 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 , 东张西望 , 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 。看得出来这个人只会读书 , 不会做事 , 跟无所事事没什么区别 。他考出来的好成绩 , 可能也只是碰到好运气的结果 。如果他能够改变那种无能的情况 , 那么喜极而疯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
在清朝生活中 , 像这种因为成绩好却喜极而疯的人有很多 。归根结底的原因是清朝科举制度的僵化 , “文字狱”、“八股文”已经影响了考生的神经 , 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发挥 。这个故事 , 乃至整部小说 , 作者用了搞笑且幽默的手法对这个现象作了无比的讽刺 , 这也间接推动了后来科举制度的废除 。回到现在 , 长期的应试教育也给我们带来了痛苦 , 如果不及时改变教育方式 , 恐怕也会像小说中那样喜极而疯 。所以 , 这个故事对于我们来说也一样合适 。

范进中举读后感(二)
【范进中举读后感】走马观花地读完了全文 , 忽然觉得头脑里好像有一件寒气正侵蚀着我全身的各个血管 。原来过去的读书人是如此的贫困潦倒 , 原来在封建社会中生活的人们是如此的趋炎附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