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读后感
道士塔读后感(一)
《道士塔》让我仿佛置身于敦煌文化衰败的那一刻 。也让我被因此文章而卷起的沉痛漩涡所吞噬,所淹没 。我拼命地喘着气,狰狞在其中 。在旋涡中努力地寻找着方向,我无力挽回,于是只能用掩面叹息 。愤慨这一切,回避这段无情的历史 。王元箓,你将为所做的一切付出巨大的代价,你将成为一个扮错戏的小丑,一个受人啜泣的千古罪人 。
我也曾今带着份喜悦,踏进承载千年文化的敦煌,在莫高窟的门口便已染上一层淡淡的悲愤,人如烟云,浩浩荡荡的堆积在窟下,排着龙长的队伍肆意喧哗,一地垃圾,莫高窟下何尝还留一片净土,安静的方寸啊 。用悼念的眼神细细品味那古老而又多彩的壁画,这里沉淀着多少文化大家的精品 。他们尽情挥洒才华于此,只为求的那流芳百世的美丽 。每一笔用心勾勒出的线条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乱世之争,倾国之美 。每一个洞中都还残余着往昔伤痕的尘灰 。无知的王元箓轻松地粉刷洞里貌似碍眼的壁画,麻木的神经还在为昏庸无光的未来做着计划,却不知已走上不可悔改的路 。墙上的裂纹似乎正诉说着什么,裂纹将我们定格在一段时空,但我们还是无法拯救 。一做做成为废墟,不忍细看的婀娜塑像,一袋袋的似垃圾般被挥霍 。王园箓——你到底在做什么?
一座新的文化地窖已被经过粉刷的墙壁很快突出的裂痕而被挖掘 。但这并没有给我们下欣喜和自豪,却带给我们更多的忏悔和对当时政府腐败的鄙视 。大雨倾盆般席卷向我们的知识,不渺小但还是依旧未被重视 。贪图金钱的王园箓用大批大批,成百上千的字画换得不值得一提,少的可怜的银两 。火烧圆明园的场景像一场过时的黑白电影,不停一幕幕浮现于大脑,我的思绪好乱,真的好乱!夹杂着各种情感,王园箓却还在一旁安逸的赚着他的小本买卖,始终毫不眨眼的抽干中华民族所剩无几的文化鲜血 。我现在正浸泡在文化的苦水中 。他以为自己的“慷慨”会被人传颂,可是却成为低俗、无知、愚昧的代名词 。每当国人在细细钻研花高价买入的微型胶卷,不忘国耻日夜艰辛,我们只是无偿的弥补这过错 。
希望这沉痛的历史会被岁月洗刷,不在留有任何的足迹 。
道士塔读后感(二)
今天学了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余秋雨先生认为,王圆箓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是历史的罪人 。他从外国冒险家的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造成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悲剧 。
余先生说,“这是一干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向前的小丑” 。这句话,我认为无论站在哪个角度它都是对的,王道士只是一个小配角,他没有权力没有势力去改变什么,余先生也承认“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论” 。至于对石窟的破坏,暂且跟从余先生的说法 。王道士用石灰把墙壁刷了一遍,()但“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她再细细刷上第二遍”,接着,他又找帮手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曲”一下,结果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看到这,我不禁想为“认真”二字大笑,但那几下锤子仿佛捶在我的心坎上,痛得我想放声大哭 。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我总算体会到了 。文章快完结时,余先生发出感慨:“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蹋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地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