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书贼读后感

【偷书贼读后感】偷书贼读后感(一)
《偷书贼》作者马克斯·苏萨克以死神为第一人称向我们诉说了二战期间发生在德国汉密尔街一系列事情,从1939年偷书贼被送往休伯曼一家开始到1943炸弹轰炸了汉密尔街,死神带走了莉赛尔的一切,然而她却幸存下来了,因为文字让她躲过这次死亡 。然而,文字带给他们的又是什么?战争?摧毁?对于犹太人而言呢?死亡吗?他们又有什么过错,何以来承受如此沉重的代价?
书中的几个人物在性格上个不相同 。其中偷书贼莉赛尔,一个爱好文字的女孩,一个攫取文字的人,一个善于偷窃的人,发生在她身上的,在当时那个战争的时代里,同样的,可以看出很多人都处于水深火热中 。尤其是犹太人 。文字给了她偷窃的力量,也是因为文字,她和汉斯·休伯曼也就是她的爸爸成为了好朋友,和镇长夫人关系更紧密,还有与那个犹太人马克斯之间的故事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或许根本就不是很明白当时的情形,但是她知道妈妈的顾客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没有他们,他们就会被饿死 。当最后一家顾客,最后的希望也消失了的时候,她采取了反抗 。还有那一次犹太人游街示众的时候,她不顾被德国士兵打也要拉住马克斯 。而当时,德国人是不允许与犹太人有任何关系的,否则,后果跟犹太人一样悲惨 。她是勇敢的,也是不满与当时的社会的,种族歧视,屠杀等等 。这一切都根于文字带给她的力量 。汉斯·休伯曼,一个幸运的从死神手里逃脱两次的人,还有着一个关于手风琴的诺言,他是个信守承诺的人,没有因为危险而逃避,他与别人不同的,就如与纳粹党不同是他没有将犹太人当做是敌人,没有像当时的大多数德国人一样践踏抛弃他们,只是在那个时候,他能做的总是会遭人反对 。收藏犹太人是一个危险,看了电影《钢琴师》,更加的让我感到纳粹的残暴,这是不仅仅一个犹太人会被伤害的危险,也是对于整个家庭的危险 。在他的儿子面前,他是胆小的,但是我觉得不是胆小,而是他人性的美好和对犹太人的同情 。他也是沉默的,就如他在卷香烟的时候,是慷慨知足的人,就好比在部队和在为别人涂漆时 。
另一个人物,马克斯,钉在十字架的耶稣,典型的犹太人代表,为了躲避纳粹的追捕,便有了与偷书贼的故事 。在我眼里,他是那种坚定意志生存的人,即便环境有多困苦,“要活下去 。生存就是生存 。还要以牺牲罪恶感和羞耻感为代价” 。当时的犹太人不是被安置在集中营劳动就是待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靠着被人的救济卑微的活着,还要时刻提防着随时出现危险,以便逃跑 。即使这样,马克斯还是一直在寻找出路,或许他一直相信,他会等到战争结束,犹太人解脱的那一刻 。是的,他等到了 。是那样的“要活下去”的追求,没有尊严的,在绝望中生存下去的斗志,让他坚持到可以无所顾忌的面向天空的时刻 。还有罗莎·休伯曼,一个喜欢开口大骂汉斯,莉赛尔为猪猡,小母猪而实际上对他们充满了爱的人,同时也是善于应变危机的人,本以为她会不同意汉斯的决定即收藏马克斯,可是没有 。她是那个时代的好人 。鲁迪,饱受饥饿的小孩,却在后来把面包分给别人,还是犹太人,他痛恨希特勒的统治,一切都不应该谴责犹太人,而是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战争与军队带走他的爸爸 。还有几个人物,伊尔莎·赫曼,霍茨佩菲尔等等 。总之,我们能看到的是,战争给他们带来的苦难,还有关于人性的矛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