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作品读后感( 三 )


但是母亲的话永远是那么刺耳”只要你(宣)肯答应我,只要不再看到那个女人(树生)我什么苦都可以吃,什么日子我都能过得去了!“”这种生活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呢?我得到什么满足么?“她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答复,挣扎了许久,才找到一条出路”没有!无论精神上,物质上,我都没有得到一点满足“”生命就这样平平淡淡一点一滴地消耗 。“树生”的忍耐到了最高限度了 。她并没有犯罪,为什么应该接受惩罚?这里不就是使生命憔悴的监牢?她应该飞,必须飞,趁她还有翅膀的时候 。她要先救出自己 。“”树生“最后选择了离开 。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是树生写给”宣“最后的一封长信,信中完全彻底的表达了”树生“多年来没有表达的一切,以及道尽她最终的选择的理由 。她的痛苦可想而知 。
虽然她离开家但是她依然按月寄给”宣“生活费用,嘱咐”宣“及时看病 。而且最终回来,当得知”宣“的离世,儿子的不明下落时,她觉得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冷了,她需要温暖 。而在此之前她并没有以实际行动背叛”宣“以及她的家庭 。
当一切即将结束的时候,萦绕于脑海的三个主人公清晰的站在面前 。我怀着一腔的悲愤看着历史中那些小人物的命运,我因此看到我生长在这个时代是多么值得庆幸 。但是我依然感到了很深的寒冷,甚至是浸骨的冷 。直至周身颤抖,和文字一起 。
小说的写法上并没有什么值得推崇的,是惯常的叙述风格 。但是一直伴随我的却是《红楼梦》中和汪树生一样结局的林黛玉的影子,他们几乎同样都是耗尽心血才得以获得解脱 。我再想巴金老人在塑造”汪树生“这个形象的时候脑海里是不是有着林黛玉的影子呢?不得而知 。
我用大篇幅的文字叙述这个家庭的矛盾,而忽略社会生活中他们的角色 。因为家庭是一个港湾,可惜风雨飘摇的世界里小小的港湾同样不能躲避风浪的侵袭 。这就是我对于巴金老人的长篇小说《寒夜》的理解 。

巴金的作品读后感(三)
——《家》读后感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我比较喜欢巴金的作品,特别是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其中《家》的文学成就应该是最高的,影响也最大 。《家》发表于1931年 。作品是以爱情故事为情节发展的主线索的 。作品描写了觉慧与鸣凤,觉新与梅芬,瑞珏,觉民与琴等几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所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比”五四“以后许多同类题材的作品思想上显得深刻 。它不再是那种人们熟悉的自由恋爱和反抗旧礼教的故事,它的批判锋芒不仅针对着旧礼教,而且更集中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它的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号召青年起来反抗封建专制主义,投入社会革命的洪流中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