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二 )


全书最令我感动之处,是巴老纪念亡妻的那篇《怀念萧珊》 。字里行间,我能深切地感受到巴金先生对夫人的依恋、怀念和……愧疚 。萧珊女士最初是他小说的读者,后来他们相识相恋并结合 。在战争年代,他们“分散了,又重见,相见后又别离” 。每当巴金先生遇到困苦的时候或者朋友们都各奔前程的时候,夫人总是亲切地对他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 。”在四人帮横行的时候,巴金先生在单位里被当作“罪人”、“贱民”批斗 。但是一回到家,看到夫人的面容,他满脑子的乌云就都消散了 。在那样艰难的时世里,和夫人的相濡以沫给了巴老多大的安慰啊 。
然而,先生的十四卷文集在文革中成为“大毒草”,萧珊女士也成为“巴金的臭婆娘”被批斗,积劳成疾,癌症病发,不久就去世了 。()更遗憾的是,夫人去世时,先生不在他身边,没能跟她见最后一面 。先生的遗憾、愧疚可想而知 。
当我在《怀念萧珊》中读到先生在太平间门口看到夫人的遗体,“把地上那个还有点人形的白布包拍了好几下,一面哭着唤她的名字”,我的眼泪便扑簌簌地滴落在纸页上了 。我耳边仿佛听到先生痛心地低声唤着:“蕴珍……” 。巴金先生在《随想录》中说,等到他去世,要把他的骨灰和夫人的骨灰搀在一起 。如今先生已逝,不知他的这个愿望是否实现了?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巴老所说的:要讲真话!他是国人中少有的坦诚的人 。他勇于剖析自己,把文章当作手术刀,切刮十年文革留在他身上的脓血 。他敢于直陈丑恶,把文章当作利箭,射向林彪、四人帮一干人等,射向造成文化大革命的欺世盗名的强盗们,射向文革留给社会民众的后遗症 。他直言社会弊病,指出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特权思想、官僚风气、买卖婚姻、填鸭式教育仍在腐蚀着社会主义社会……
巴老的勇气令我钦佩 。讲真话难,难在讲真话不合时宜,难在会得罪人,甚至于丢了性命 。文革时,巴老就因为十四卷文集的白纸黑字无辜受屈,受尽折磨 。但他在灾难过后仍然勇敢地站出来,直指形形色色的卑鄙与丑恶,直言社会需要讲真话,办实事 。即使在拼尽力气喊出“要讲真话”以后遇到极大的压力,受到种种流言的袭击,他仍不屈服 。这正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的品格 。
在《随想录》发表三十年之后的今天,“要讲真话”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歌功颂德、虚报数字、缺乏诚信,正是当今社会的不良现象 。讲真话仍然需要极大的勇气 。什么时候,“讲真话”不会再是一种社会理想,而是公民普遍的道德水准呢?到那时,若以此告慰九泉下的巴老,他想必会很欣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