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五猖会读后感( 二 )


又再读了几遍《五猖会》以后,发现中国教育似乎从很早以前就买下了这颗种子 。这是一种很难再改变的思想观念,在文章中鲁迅先生觉得可能是《鉴略》很重要父亲才会让我背,这没有什么,但是为什么偏偏会让我在那个时候背呢?鲁迅先生当时的反应是这样描写的: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而后又“梦似的就背完了 。”最后导致了在上船之后“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鲁迅的父亲肯定没有想到那时鲁迅的想法,现在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呢?我觉得家长是最该换个角度想想孩子的问题的了 。一些家长会说:“哦,鲁迅为什么能成功?就是因为他受到了这种教育才会成功的 。”我觉得就是因为鲁迅先生的这种敢于向封建不好的思想作斗争的品质才是导致以后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我想告诉大家有些看似正确无误的想法和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却会适得其反,要真正的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才会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
孩子和家长都需要成长,我们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的优良传统需要学习也有一些不好的思想需要抛弃,希望大家可以深深体会 。随着时间和阅历的增长,我们的教育方式会更加成功 。

朝花夕拾五猖会读后感(三)
《五猖会》是鲁迅儿时回忆去东关看五猖会的一件罕逢的盛事 。
因为东关离县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 。前夜预定好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陆续搬下去了 。儿时的鲁迅笑着跳着,催他们搬得快些 。忽然,工人脸色变得很谨肃了,小鲁迅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他身后 。父亲叫他把书拿来,他忐忑着,拿着书来到父亲面前 。父亲教他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 。”背出来就让他去看会,否则不准去 。这犹如一盆冷水浇在了鲁迅的头上,他读着,强记着 。
太阳升得很高了,鲁迅才有把握走进了父亲的书房,梦似的就背完了 。父亲这才答应让他去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 。工人们把他抱起来,仿佛在祝贺他的成功一般,但鲁迅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这一切对他都失去了意义 。
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
在封建统治的社会中,鲁迅生在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读书人家,遭逢社会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 。鲁迅被包围在这种黑暗封建的家庭风习和社会现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