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读后感

大学之道读后感(一)
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 。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 。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 。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 。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 。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 。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

大学之道读后感(二)
大学,中学,小学 。似乎这样一个排列有些有趣,如果把握的成长经历看做一个数,那这个排列就是我的倒数 。这样说并不为过,因为在20年的生存里,他们占据了13年了 。从儿时就在求学道路上兢兢业业,对大学充满憧憬 。那么在捧起《中国语文》这本课本时,不料与《大学之道》这篇文章碰上面,开始了我对大学的思索 。
古时的人们上学,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 。似乎大学就是大人之学 。而在大学里辅导员给我们上的第一堂班会时,大学两字被放大化的排在了黑板之上,而在“大”字下面重重的划上了标记符,然后开始了对这包含丰富的“大”字进行阐述 。它不仅仅是指教学楼等建筑规模的大,更多的是指在这个环境中充斥着大知识,大智慧,大思想 。大学里的大楼,大湖,大门,大道等不是支撑大学之大的支柱 。而大学里的大师,大事,大人物,大图书馆等才是铸就大学之大 。简简单单的一个对“大”字的阐述包含着的是千言的劝学,万语的启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