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锁读后感( 二 )
而张爱玲散文中说她喜欢出名,渴望满足俗世的各种愿望,于是突围,而在没有人的场合她又觉得生命充满了欢悦,本能的心灵渴求又使得她不由自主的封锁,又而把文学作为封锁之后的另一生命 。
【封锁读后感】《封锁》采用“陌生化”叙述手法,制造出“陌生化”的戏剧效果 。试图超越传统的重现现实的方法激发人们克服对生活的麻木感,改变人们对现实的认识 。张爱玲是厌弃确定性的作家,其作品的结尾大多是没有归宿的反高潮 。《封锁》也不例外,它的寓意“封锁”不尽,是开放似的随时等待重新解读的谜一样的世界 。
封锁读后感(二)
常规、长态、日常生活,往往会使人不知不觉的迷失本性,丢失自我 。
当“突发”降临,人们措手不及的时候,反而会在忙乱中真情流露 。这种流露出来的“真我”,显现了人类自身固有的“最美” 。
所以大喜大悲、怦然心动、劫后余生的瞬间,才那么让人感动、心动 。真实,真实的自我,竟成为了我们永远追求的梦 。
哀也罢、叹也罢,想来想去,真我就在不知不觉流逝的日子中被一层层的包裹起来,愈包愈厚,到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哪一层下面是真实的自己了 。层层的包裹日积月累下来已经连皮带肉,真要揭掉,会是彻骨之痛 。
也有例外,这就是面对突发,当生活的层层包裹在突发面前一下子失去了意义的时候,真我一下显现出来 。()反正那些包裹也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生命都朝不保夕,就让“真我”站出来畅快一回吧 。
只可惜,当生活又恢复了常态,日子又开始了它的周而复始,人们又自觉自愿的钻进那层层的包裹,将真我更深的藏在里面,又一切如旧 。人生,多么的滑稽啊!
张爱玲的《封锁》将这种滑稽演绎得入木三分,她说:“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儿,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 。好一个“不近情理”,人性就是在近情近理中一点点的磨失掉了 。
70年前一个23岁女子写的故事,让如今成年的我读起来由衷地感叹:好一个精灵透彻的女子!同时又深深地为之叹息:喜欢她文字的人多,懂得她的人却那么少 。因此,她的一生无比寂寞,纵有万种风情,又能与谁说?过多的才华,给她带来的是自信,不是快乐 。
“她在自己的卧室里独自凭窗,孤独且不被了解,像一颗孤星,幽微的发着冷光,温暖不了她自己 。”
封锁读后感(三)
近日,拜读了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封锁》,心中颇有感触 。作者以精致、细腻的写作手法,把电车封锁期间发生的人物故事娓娓道来,象叙家常般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一样感受真实的故事画面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