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读后感( 二 )


其实鲁迅对于小说大部分寄予的是对于现实嘲讽的厚望 , 所以我觉得莫过于用当时社会的事情去描写才更加妥当 , 比如《阿Q正传》 , 《狂人日记》等等 , 既是当时的故事 , 又是架空的讽刺故事 , 比之借古讽今 , 让人除去了一种猜测 , 人物和事件到底是对应现代的哪些事情 , 又有哪些是讽刺 , 哪些是历史 , 除去这一层隔膜之后 , 顿时就清楚了 , 讽刺的归讽刺 , 历史的归历史 。
不过我也不指责鲁迅 , 毕竟当时的民国是一个“因语获罪”的时代 , 文革也是一个 , 所以采用隐喻、借古讽今 , 都是保护自己也攻击敌人的好招数 。
现在再来谈一谈《铸剑》本身的问题 。
【故事新编读后感】首先是情节的构思 , 本身这个情节就挺奇怪了 , 一个为了大王尽力的工匠反被杀 , 遗腹子性格软弱却想报仇 , 一个不明身份的男人突然出现 , 借脑袋和剑帮助少年报仇 , 砍掉的脑袋还会唱歌 , 呜呼 , 这是什么诡异的情节?所以这个情节鲁迅本身就不需要加入太多自己的扩展 , 因为这个本身已经是很奇怪了 。本来情节如果很奇怪的话 , 会削弱小说本身的现实含义 , 但是对于本就是一个荒唐的妄想——一个少年想杀了大王 , 这本就是荒唐的事情 , 也许荒唐的情节反而能够衬托出故事本身的编造 , 是为了复仇的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 反衬出现实的残酷 。
小说的描写 , 我觉得非常的好 , 平实有力 , 栩栩如生 。在语言方面 , 就显得生硬 , 接近口号性 , ()而且作者故意将许多语言变的有力 , 而变成命令的口吻:“什么什么去” , “什么什么的” 。用简短的名词短语去说话 , 表现出义无返顾 , 决不妥协 。不过这样的话 , 是普通人说的吗?好在小说本身就是虚妄的 , 所以这些语言还算是应景 。但是读起来 , 晦涩满口 。
最后是小说的主题:“复仇” , 中国古代小说 , 尤其是传奇小说中 , 复仇题材的非常的多 , 不过大部分是私仇 , 没有基于社会、种族的 , 我觉得鲁迅作为一个在民国 , 受过民主教育的文学家 , 应该是将社会的主题加入小说中 , 不过没有 , 小说的原因依旧是复仇 , 结果也是对于王的吊丧 , 但是没有革命的兴起 , 和社会的震动 , 剩下的还是麻木 。这是为什么?不知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