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格群岛读后感( 二 )


上学期间,提起俄国作家,通常情况下能浮现在我们脑海的作家有: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 。而我们熟悉的作品一般也只有《海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争与和平》等 。
我所遇到的老师从未跟我提及过索尔仁尼琴,更没有谈起过他史诗般的巨着——《古拉格群岛》 。我想很多老师恐怕都不知道俄罗斯会有这样一个人物,甚至闻所未闻 。这更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总是笼罩着让人长久看不到方向的黑暗 。
读完这部巨着,我脑海中一直浮现的是一个老人——衣衫褴褛在没有任何权利而言的状况下,蹲在监狱中吃着那根本无法填饱肚皮的200克发霉的面包口粮,有时甚至因为没有完成生产任务而得不到这可怜的200克 。经历了劳改营的种种屈辱,变化莫测的人生经历,索尔仁尼琴侥幸存活了下来,所以才有了他这篇巨着中的“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 。”
索尔仁尼琴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搜索了大量的纪实材料,为我们再现了一段惨无人道的历史时期 。这个倔强不屈的俄罗斯老人,用事实告诉我们南方周末曾经引用过的他的那句名言:“一句真话的分量比整个世界还重 。”在当今这个时代,诚实——依然已经像躺在高档商场里柜台内的顶级江诗丹顿手表一样,成为一种奢侈稀缺品 。
限制思维和仇恨教育会锁住一个人的思维能力 。在控制了意识形态之后,很多人就很难跑出别人为你画的小圈圈 。()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盲从就会像发酵一样扩散开来,愚昧的扩大再生产也就见怪不怪了 。前苏联,这个曾经被我们誉为指引方向的国家,在斯大林统治的暴政期间,居然可以将灾难也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中国,苏联有大清洗,我们有文革,灾难居然可以一脉相承,这是我们的前辈遭受的难以抚平的创伤 。没有赶上动荡的年代,我们是幸运的 。那个时候,生命随时都有可能不保 。法律在睡觉的时候,法官就是我们的敌人 。斗争还没开始,你就输了,而且输得一塌糊涂 。幸运一点的保住了性命,而不幸的则永远不可能再有说话的机会 。犹豫畏缩,束手无策,听天由命是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的真实写照 。乖戾的命运会让一个人丧失最基本的善恶观念,基于这种情况,人性的丑陋就暴露无遗 。夫妻之间、父子之间等反目成仇互相揭发的丧失人性的丑相,苏联与中国曾经何止是似曾相识,简直就是一母同胞 。
读了《古拉格群岛》后我对高尔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是根本不存在这种思想的 。这个曾经写过《海燕》的作家,在视察完劳改营后没有写出真实的惨状,而是做了当局的谄媚文人,高尔基在临终前的惨景也算是对出卖自己良知的一种惩罚 。一个知识分子如果在关键的时候丧失了良知,灵魂就足以永远定格在耻辱的阶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