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作品读后感( 二 )
——《三重门》读后感
韩寒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刚一问世 , 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 在中学生中更是捧客如云 。读了这部小说之后 , 我为韩寒丰富的学识与超时代的文学素养深深折服 。但我认为 , 同他那精彩万分 , 无懈可击的杂文《杯中窥人》 , 《穿着棉袄洗澡》相比 , 《三重门》实在是大为逊色 。
韩寒的知识应该是丰富的 , 所以他的小说随手拈来就有很多东西 。只是 , 一涉及到社会场面的描写 , 多少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 , 很典型的就是在小饭馆里看朋友打架的那一情节 。用了大段的文字来描写双方如何互丢“生煎” , 写得索然无味且毫无真实感 。或许是到最后他自己也写得无趣 , 于是赶紧把笔锋一转 , 让主人公逃离现场——呵 , 什么都解决了 。韩寒在《三重门》的序中提到 , 他是用了知识来代替生活阅历的不足 。但我认为 , 阅历方面的东西是永远无法替代的 。所以 , 稍加留心就可以发现 , 在韩寒的小说中凡涉及到现实社会的情节 , 多是零星几笔 , 不敢多作停留 。
韩寒的书中充满了智慧的语言 , 让人忍俊不禁 , 却又引人深思 。可惜这种风格没能坚持到最后 , 当小说过半后 , ()写到林雨翔进入市南三中起 , 也许是作者的智慧已经用尽了 , 也许是这段故事与他当时的处境太相近了 , 以致他无法如上帝般远距离地看着书中的人生 。没有了距离 , 太贴近的故事似乎使韩寒写的时候施展不开 , 雄心勃勃地拉出的几个人物 , 如和主人公同为体育生的几个同学 , 都无力再深入写下去了——隆重的出场 , 却无力的退出 。
韩寒的小说中还有相当重的模仿痕迹 , 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 。感觉上 , 韩寒似乎是边看着《围城》边琢磨着如何下笔的——韩寒写林雨翔 , 说他的获奖作文是从旅游手册中翻过来的 , 说他评论着那首卧梅诗时候的尴尬 , 说他想争夺文学社社长时的处心积虑……一点情面也不给 , 把主人公一点一点地剥了皮 , 揭出他内心的软弱 , 无能和虚伪来——明明白白的钱氏风格 。即使是小说的主人公林雨翔也都充满了方鸿渐的影子 , 没有了自己独特的形象 。更糟的是 , 到了最后 , 韩寒终于不忍心再对小说的主人公刻薄下去了 , 竟让女主人公Susan爱上了他 , 结尾的那几个电话 , 真是坏了他的风格 。即使是差的小说 , 里面有一个人物形象鲜明一些 , 也会让这部小说的地位有所提高 , 最典型的就是那部描写着“轻舞飞扬”的小说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