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4读后感( 三 )
ok,该收尾了 。感谢宋鸿兵给我提供了这么多生动的历史知识!
货币战争4读后感(三)
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宋鸿兵先生的这一系列着作出到了第四本;这一系列的书与其说是关于经济的着作,不如说是对整个世界的金融历史的记述附加上其看法的通俗读物 。花了几天大概的看了一下,显然不算详细的读了,不过读后的最大冲击不是各国的货币历史,但是还是学习到不少,
货币的本质是流通价值的衡量,然而在所谓的金融繁荣的年代,要么被刻意忽视,要么不为人知 。
以前学习所谓的政治经济学的时候,感谢当时的自己不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学生,所以现在有了不受限制的思考空间 。继承自李嘉图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其基本观点是劳动创造价值,这点是为大多数人认可的,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价值的产生 。其次是其剩余价值理论,是以前学习始终没有搞明白的地方,资本所有者提供资本,然后无产者提供劳动,于是就有了剩余价值,看着不仅头痛而且不知所以然 。后来,再后来终于明白了,原来为了提供阶级分析的道具,为了显示剩余价值的伟大,有些东西就给无视掉了 。具体来说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资本所有者提供资本及其自己的劳动,无产者提供劳动,创造了价值,然后对于创造的价值当然需要进行分配了 。()然而剩余价值仅仅为创造的价值大于(提供的资本+劳动)价值这一前提下的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即资本所有者拥有价值分配权力且将仅给予劳动提供者其劳动的价值,剩余价值就变为了其资本的积累 。感觉当然是很奇怪,其实这里存在两个问题,创造的价值一定大于(资本+劳动)的价值么?其次什么样的分配制度才是合理的?这是当初学习的时候所没有被提及的,但这确确实实是个很大的问题 。
而宋先生在本书中提供了一些历史写照,只有当财富的的流向既不倾向于劳动者,也不倾向于资本所有者的时候,生产力才能够更好的发展,才能跟好的促进物质的丰富,总体的生活水平才能够提高 。对于资本的剥夺,及其所谓的公平,苏联与中国都给出了惨痛的教训,没有生产积极性的公平,只能是赤贫而已 。
当然这里需要提及一个词,资本所有者 。在当下,总认为资本家是贬义词,但是有谁真的想过资本除了所谓的血腥积累之外,还有是靠劳动一步步积累起来的,然后通过积累价值投资放大效应富裕起来 。这里就恰好涉及到经济学里面所谓的供需理论的一些东西 。
在货币战争4这本书中宋鸿兵先生给了很生动的例子,就是猎人与兔子的分析,如果懂得投资明天,将会有更好的回报,这才是正常情况下的生产发展道路 。读到这里想到的一个事实就是日本人再二战后懂得教育是对明天最好的投资,于是乎下大力气,勒紧裤腰带,终于在几十年后看见成效;而所谓的经济腾飞神马的国家,连下一代都不重视,最好通过直接的方式获取财富,哈哈,没人创造财富,估计还留在“打土豪,分田地”的思维年代罢了 。所以如果一个劳动者是否该拥有资本,如果不拥有资本,没有消费,那为什么去创造价值,无私奉献,这不扯淡鬼话嘛,如果都是无产者,创造的价值那儿去了,想想有些东西的却很扯淡的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