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30年读后感( 二 )
这些经济人物的命运起伏波折既和大时代的背景是分不开的,同时也离不开个人的性格、为人作事的方式 。
总的来说,悲壮英雄或者枭雄中,有的是因为企业建设初期产权不清晰而遗留后患,导致自己被后来的股东抛弃出局;有的是因为自己的局限,或性格或见识或决断,只能做一时的英雄,而不能建设百年老店 。前者有褚时健、李经纬,后者有步鑫生、禹作敏、顾雏军等 。
看这本书时,我总是想起《从优秀到卓越》书中的一个观点,基业常青的企业,其老板或者领袖人物,往往都是做事低调、踏实、极其务实的人,很少有惊惊乍乍、喜欢待在镁光灯下、喜欢动辄高调示人的“商界明星” 。
所谓的商业明星,往往可以短时间成为大众的焦点,但是手中掌握的企业缺少扎实基础的他们往往只是流星 。也许本不想做“明星”,但是在缺少扎实基础的情况下,急功近利的他们发现作“明星”的好处以后,更多的是主要依靠市场营销-短期内投入巨大的广告宣传——这种短期有效,长期效果甚微的方式,而不是通过踏踏实实的做事,一点一滴来提高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推动自己事业的发展 。这一点从广州太阳神、三株口服液、飞龙、秦池酒、孔府家酒等产品的一时风行而又迅速陨落一个个得到验证,也从牟其中、顾雏军、张海、唐万新兄弟的一时风头正起到锒铛入狱得到验证 。
不喜欢当明星的企业,如海尔、海信、联想、华为以及现在的奇瑞,也许走的是一条发展缓慢、路途崎岖的发展道路,但是他们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稳健,能经得起风浪,无论是以往的国内政策突变,还是蜂拥而来的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我都深信,即使很艰难,他们也一定能坚持 。
我个人的体会,无论是做人还是以后做企业,无论何时何地,要坚持基本的价值观、道德观,不要急功近利 。如果已经尽力了,哪怕今天做不到,千万不要强求,千万采用其他手段乃至为了结果不择手段 。一个人,只要瞄准自己的理想,坚持下去,胜利或者成果最终还是会来到眼前 。
激荡30年读后感(三)
《激荡三十年》是按年编写的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史 。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分明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历史,然而我们却对其知之甚少,仿佛无比遥远 。《激荡三十年》仿佛给我开辟了一条时光隧道,虽然无法亲历那个年代,但是通过另一种方式触及了离我们感觉遥远而实际最近的中国经济改革史,仍旧感同身受 。细细琢磨着1978—2008年中每一个充斥着“原罪”的商业故事,()不知不觉的被时代气息深深地感染与震撼 。
在吴晓波笔下所有的改革风云人物中,健力宝的李经纬赢得我深深的同情 。这个悲情的南方汉子失败后仰天含泪不发一语的照片很长时间里萦绕在我的脑海 。作为政商博弈的参与者,李经纬成为制度的牺牲品已成必然,但作为产权改革的实践者,李经纬的失败必将载入中国改革史 。在当年那一轮“国退民进”的产权改革中,李经纬的“以身试法”某种意义彰显了资本在政治搅局中的脆弱,而整个产权改革中暗箱操的大环境客观造就了政府企业间产权分置时的互不信任,“宁与外客,不与家人”的策略使之倒下的不止是一个李经纬,正如吴晓波在最后略带戏谑的写到“地方政府表现出的易于轻信和不善博弈的稚嫩,让我们看到中国公司改革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景象” 。这也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理解了张瑞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那耐人寻味的八字箴言背后难以言尽的苦处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