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读后感( 二 )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某些老师他们往往自以为尊贵无比,维护师道尊严,不顾学生的颜面 。其实这种做法是有失分寸的 。
所以,老师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而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堪为师范的人 。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 。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 。
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 。因此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从树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入手,把外树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提高教育人的可信性;教师在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上都应提高文明程度,特别要培养对学生的爱心;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读后感(三)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新的形式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作为教师来说应具备全面的素质教育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现代社会在带给人们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沉重的负荷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更作为培育下一代的言传身教者,他们的心理健康,是与培养下一代息息相关的大事 。
教师不是神,爱情婚姻、子女家庭、经济收入、名誉地位等种种人生琐事必然会影响自己的情绪 。当心情不好时,很容易将内心的烦躁投射到学生身上,语言不检点,甚至动手施暴,打碎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使学生感到紧张、委屈、怨恨,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造成学生对社会的不信任,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做人有做人的准则,干工作要求具备起码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如果说对教师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我认为,比“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更重要,还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这是21世纪教师素质的最重要的方面 。在个人和社会之间,体制和人性之间,国情和人情之间,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一种张力,教师就会用自己柔弱的双肩尽量抵挡一下来自四面八方的挤压,给学生腾出尽量多一点的自由空间和时间,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社会和历史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自觉维护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廉洁从教、精心育人、团结协作、勇于创新 。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形成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善于交流、及时沟通的氛围,也是保持教师心理健康的必要环境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