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e时代读后感( 二 )


银行业也可以利用大数据(持卡用户的消费数据)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广告推送,加大消费者的消费量以从中获利 。()作者以Mastercard为例,这家公司收集和分析来自210国家的15亿信用卡用户的650亿条交易记录,比如它发现一个人在下午4点左右给汽车加油,接下来一个小时前往购物或去餐馆吃饭的概率会较大,消费金额大致在35-50美元之间 。这样的分析结果是有意义的:比如某餐馆可以在加油小票后附上一个本饭店的优惠券来吸引客流 。
现在的问题在于,类似阿里金融这样的电子金融化公司,正在截留金融业的数据,比如支付宝的快捷支付,让银行只能获得一个用户转出多少多少金额的记录,而对消费了什么全然无知 。阿里小贷更是由于掌握了商家的具体经营情况,且借助互联网数字化操作,能做到随借随还,让贷款客户由年化利率的18%降到实际的融资成本6%左右 。这家不足300人的公司——根据作者披露——到了2012年年中,已经投放贷款总额280亿元,7月就实现了单日利息100万元 。这样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确实值得让银行家们重视起来 。
阿里金融未必会去替代银行,我一直认为它去开设一家银行的想法过去可能有过,但今天应该已经兴趣不大 。阿里的平台化运营,将从淘宝(平台接入各种电商)蔓延到物流(菜鸟网络接入各种快递公司)再到金融(阿里金融接入各种银行) 。阿里所图,远超过一家银行 。未来金融电子化和电子金融化的博弈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整个行业的游戏法则,将由谁来制定,还尚未可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