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默夫妇读后感( 二 )


当泰德和比利商量好了后 , 准备行李送孩子去妈妈家时 , 这是的乔安娜做出了放弃监护权的决定 。
这是电影里的夫妻泰德和乔安娜都做的很好的 , 爱孩子 , 就要让孩子得到爱 , 而不是自己认为的爱 , 做决定 , 考虑孩子的利益 , 而不是自己的利益 。
通过影片看出 , 父亲泰德对孩子的爱不亚于乔安娜的母爱 , 乔安娜的母爱也不亚于泰德的父爱 。
泰德与乔安娜的离婚 , 归于泰德因工作繁忙而对家庭对妻子的忽视 , 没有腾出时间关心妻子 。而妻子乔安娜得不到丈夫的关心 , 却一味的沉默 , 不提出要求 , 不完全表达出来 , 没能让丈夫引起重视 。自己又没有工作 , 没有转移注意力的其他乐趣爱好 , 不能接受全职的自己 , 一心想通过工作找回自己 。时间长 , 便有了离婚的冲动 , 这个冲动的量甚至可以让她离开孩子!可见一个人在内心不能接纳自己不能认可自己 , 这股力量有多大啊!大到能让一个母亲离开自己的孩子 。
而在对簿公堂的时候 , 在发誓后面对律师的那番陈词 , 各自道出了内心话 , 仿佛此时的他们才互相了解对方 。可见夫妻双方吵吵闹闹一辈子真是件好事情 , 互相及时表达出各自的意见和不满 , 不吵不闹才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危机 。
另外 , 泰德找工作的那段也挺有看头 , 为了能让自己有工作 , 提高胜诉的可能 , 泰德急需一份工作 , 在中介求职以及到公司面试到要求公司负责人当即做决定的一幕幕体现了泰德的人格 , 自信的人格 , 有责任感 , 有爱 。

克莱默夫妇读后感(二)
【克莱默夫妇读后感】昨天看了《克莱默夫妇》这部电影 , 很早以前就听说了 , 但是一直没有机会看 , 看之前总是会有一种期待 , 用姚斯的术语就是“期待视野” , 我设想的是描写一对夫妇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相濡以沫 , 实现了爱情的升华的主题 , 刚开始乔安娜离开家的时候 , 我想他们以后一定还会走到一起的 , 看完了才发现 , 完全不是这样 , 影片写的是父子之情 , 这个主题似乎在《西雅图夜未眠》、《当幸福来敲门》等影片中也表露过 。
女主人公乔安娜不堪单调无聊的家庭生活 , 其实她是厌倦了早已规定好的符号化角色:做一个妻子、母亲、女儿 , 这也是传统女性的社会伦理定位 , 她其实最想做的是女人 , 因此她离开了克莱默 , 离开了孩子 , 真正做了一次职业女人 , 这种要求其实也是女性主义者最基本的主张 , 她们不愿意自己生下来就有一系列固定的角色 , 从女儿做起 , 然后做妻子 , 然后做母亲 , 她们有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 她们渴望投入这个大千世界而不是局促于一室之内 , 她们渴望做一个社会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人 。这种想法是很正当的 , 无可厚非 , 但是如果将这一切归于男人 , 似乎不太合适 , 尽管男性在女性社会角色的规定中发生了一系列的作用 , 但是还受到了女性本身的性格等感性特征的限制 , ()乔安娜其实也是有一种母性的性格的 , 她并不能完全抛开家庭的一切 , 尽管故事的结局并不身份完美 , 但是这个结局也许是最好的 , 因为乔安娜既无法做一个传统的女人 , 又不能完全割裂与家庭的关系 , 只能选择这样的途径 , 因为任何一种选择都是有利有弊的 , 任何一种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