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历程读后感

【苦难历程读后感】苦难历程读后感(一)
以前,每当我阅读列夫、托耳斯泰的作品时,总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 。而在这几天我再一次读他的《苦难历程》时,才感受到那种国破人亡的愤怒 。
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四面受敌:外有德奥波三国在共同与俄作战,国内又有白军,捷克人和哥萨克在反抗 。托耳斯泰借一位士兵之口感叹:“俄罗斯帝国算是完蛋了 。”
这本书描述了当时混乱时局下的四个主角:伊万、伊里奇、瓦季姆 。罗辛,达莎和卡佳 。在这四个人中,我最欣赏的是瓦季姆、罗辛 。在我初次看这本书时,我觉得罗辛这个人很奇怪:活得好好的却偏偏要上前线,还想要去寻死 。他抛弃相对强大的苏俄红军,却加入了处境艰难的白军 。现在我才明白,上前线,寻死都是因为一腔报国热情,不惜生命;加入白军,是因为他认为白军才是正义的队伍,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正是一种英雄气概 。
读这本书后,我想到了我们中国 。在解放前的几十年里,中国红军不也是危机四伏吗?然而有无数像罗辛这样的人加入了这支弱小而又危险的军队,使这支军队壮大了起来,才有了八年抗战的胜利,才有了解放军攻入南京总统府的那一幕,才有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
所以新中国也经历了一次“苦难历程”,正是因为无数人的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五星红旗在北京的升起 。
《苦难历程》,一部国家的兴衰史!

苦难历程读后感(二)
每个绚烂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中绽放出异彩 。每部传世名着都是社会激烈变动的缩影 。《苦难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由其作者阿·托尔斯泰历时二十年创作出的传世佳作 。
阿·托尔斯泰是苏联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曾三次荣获斯大林奖金 。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曾被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 。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与他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价值并长期笔耕不缀是分不开的 。
阿·托尔斯泰出生于萨马拉省的一个贵族家庭 。早年就读于彼得堡学院,中途退学,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创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战地采访人员的身份上前线,到过英、法等国家 。他拥护二月革命,对十月革命感到困惑,一度在白军任职,一九一八年流亡国外 。大部分时间他住在巴黎,在柏林时开始创作《苦难的历程》的第一部《两姊妹》 。和高尔基的交往坚定了他回到祖国的信念,一九二三年,他返回莫斯科,开始了新的创作阶段,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粮食》、《伊凡雷帝》、《苦难的历程》后两部《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等 。他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事业 。()他也获得了苏联人民的认可,获列宁勋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