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人读后感( 二 )
回头再看这部作品的“启蒙”意义,就很明了了 。在当时的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下层人民的生活离“十全十美”简直有万里之遥,宫廷与教会的双重欺压使得穷苦的老实人们犹如生存于狭缝之中,但是教会的谎言还在继续蛊惑着人心——世界本是光明美好,现时受穷受欺日后可上天堂 。在这种情况下,若要使任何思想上的改革有发生的可能,就必须先让最广大劳动者意识到自己生活的不幸,以及更重要的,这种不幸是他人强加于其身的 。
换言之,“潘葛洛斯”所象征的虔诚却备受苦难的人们,必须舍弃掉那份头脑中虚幻的“十全十美”,()才有可能真正觉醒,拿起工具或武器,创造或扞卫真正的美好 。
从《老实人》到《1984》,这种告诫人们认清社会真相的小说,令读者“开化”的现实意义远大于使读者体味真善美的文学意义——称“启蒙”也好,“政治寓言”也好,它们的存在跳出了文学史直接影响了历史的发展 。
而且,比较有趣的一点是,这一类型的小说在结构上往往是具有共通性的,主人公先是接受多年来被灌输的固有观念(在这里是潘葛洛斯的说教),然后通过自己的经历达成一种“蜕变”,即与社会主流的决裂或是个人性质的“革命” 。当然,为了能拥有最大量的读者,伏尔泰笔下老实人的经历颇有些当时冒险小说流行的怪力乱神的味道 。
老实人读后感(二)
《老实人》的主题是批判盲目乐观主义哲学,小说的主人公老实人开始相信邦葛罗斯(他的老师)的乐观主义哲学: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完美的,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粉碎了他的梦想 。他是一位男爵收养的私生子,由于他爱上男爵的女儿,结果被赶出了家门,从此他四处漂泊流浪,一路上他遭遇种种的折磨和灾难,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陷害,迷信,可是他仍然坚信他的完美世界观 。
直到他到了一个黄金国,国内遍地都是黄金、碧玉和宝石,人人过着自由平等,快乐而富裕的生活,他终于慢慢认识到社会的残酷和冷漠,于是他抛弃了以往的哲学思想,并开始相信人生应该通过劳动来获得幸福,因为劳动使人们远离三大痛苦:烦恼、过错和欲望,这是让生活轻松的唯一办法 。
作品中揭露了封建君主的专制蛮横,天主教会的虚伪和压迫愚弄人民的残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对人民悲惨的命运的同情,同时也揭露了他们的天真无知 。作者用第三者的口吻在讲述着故事,笔调出奇的冷静,从容,我们看不到多少作者的评论,一切顺其自由的发展,目的在于给我们一种强烈的震撼感 。艺术的反差让我们的内心为之一振,看到作者如此冷峻的语气,我们也才明白要严肃来读这部作品,而在阅读中严肃的思考关于人生的问题,冷静的审视着这一切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