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葬花词读后感( 二 )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 。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 。如要说前世报答是为了报恩,()那今世泪只为一人流因为她对宝玉的爱 。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 。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
林黛玉的栩栩如生是由曹雪芹的生花妙笔写出,他所书写的红楼也正是他一生的历史,无真情实感怎能写出这样伟大的作品,这也告诉我们,写作文时一定要用真情倾注,虚情假意永远只是敷衍 。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红楼梦只是梦,我愿醉在梦中 。

林黛玉葬花词读后感(三)
一本惊世的着作,渲染着一个现实的社会写照 。“红楼梦”让梦化做一屡烟云,吹散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生活的一点一滴感化我们的生活 。
《红楼梦》是明朝社会的一个真实写照,通过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悲剧爱情为主,真实的写出当时社会残忍,虚伪的一面,我所在感叹爱情悲剧的同时,我更感叹当时的社会,“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据说当时女娲补天的一块石头化为通灵宝玉,这块石头从一开始的好奇到世间经历一段事实,到最后回到原来时描述下这段姻缘,之间有过痛苦,有过欢乐,到最后时却只有“一把辛酸泪”,一段奇缘只能为世人感叹 。
《红楼梦》中最爱黛玉 。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 。一方面,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地为人处事,形成了“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另一方面,一个兰心慧质的女孩儿的小心眼儿更可以为她增添些灵慧与可爱之处,从而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黛玉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 。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