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希望读后感
鲁迅希望读后感(一)
郁达夫说过,要想通过阅读来了解中国,只有一条捷径,就是读鲁迅,读懂了鲁迅,也就懂得了中国的一半 。我想是这样的,倘若读懂了鲁迅的很多作品,也就基本懂得了他心中若隐若现的希望 。
《希望》写于1925年1月1日,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里说:“又因为惊异青年之消沉,作《希望》 。”鲁迅一贯钟爱青年,他把民族振兴的希望和光明的未来寄托在青年身上,因此青年的每一点变化都牵系他的思想,影响他的情感 。
鲁迅说:“文学,总是环境的产物 。”鲁迅在写《希望》时,正是段祺瑞把持中华民国政权,北京又处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个黑暗时期 。于是鲁迅在无声的呐喊,想以《希望》唤醒被麻痹的青年 。
鲁迅的散文诗,是在唱那希望之歌,迎接胜利的曙光 。
鲁迅希望读后感(二)
鲁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正如他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不过,我却又怀疑于自己的失望,因为我所见过的人们,事件,是有限得很的,这想头,给了我提笔的力量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
虚妄在我理解就是不真实,不存在 。鲁迅引用裴多菲的这句诗是想说,绝望是不真实的,不存在的,绝望里本身就藏着希望 。()希望也是不真实的,希望里也藏着绝望 。当一个人内心很绝望时,其实恰恰是他对人,对事寄予最多,最高期望之时;而当一个人内心充满希望时,其实他也面临着失望乃至绝望的风险 。没有纯粹的绝望,也没有绝对的希望 。绝望和希望可以相互转化 。
作者在文中说自己的心在用希望的盾抗拒空虚的暗夜的袭击时陆续变得寂寞,平安,失望了 。虽然青春早已逝去了,但自己依然在抗争,是因为相信深身外的青春固在 。然而,现在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了,难道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吗?作者正是惊异于当时青年人的消沉,作了本篇文章 。但是,他又对自己的失望很怀疑,因为他的见闻有限,所以他觉得希望还是存在的 。“我”还在这不明不暗的虚妄的世间活着,“我”应与那身外的青春,即进步的青年们一起去战斗 。这样,“我”就可以摆脱寂寞和衰老,让生命重新焕发别样的青春,改变这暗夜 。
既然青年都消沉了,“我”就自己肉搏这空虚的暗夜,掷一掷身中的迟暮 。而当我真正肉搏这暗夜时,真的暗夜却没有了,隐匿了 。事实证明,“我”在实践中验证了裴多菲诗歌的正确性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我”看到了新的真实的希望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