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秋夜读后感( 二 )
鲁迅秋夜读后感(二)
《秋夜》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发表于1924年12月 。作者当时在北京,正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秋夜》作为《野草》的开卷之作,表现了顽强开放于地狱边沿的生命之花的精神品格 。
枣树是全篇的主要形象:“最长最直的几枝(树干),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目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的发白”,“一意要制他(指天空)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的〖目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这是枣树形象特征的核心 。
意蕴枣树(形象)饱经沧桑,坚实挺拔,憎恶黑暗现实,顽强抗击黑暗势力,他善于战斗,也注意在战斗中保护自己,()他坚韧不拔,不受反动势力任何蛊惑,(精神)不克厥敌,战则不止,表现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的韧性战斗精神 。枣树就像一个历经战斗洗礼的老战士 。这个形象既是作者对这样的战士的热情歌颂,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这就是枣树形象所包含的意蕴 。
《秋夜》以象征手法抒情,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以拟人化手法描绘,把自然景物人格化,使得自然景物具有了现实生活的象征意味,自然景物成为人间社会性格、精神的象征体 。这种拟人化描写都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情思,寄寓着作者的爱憎,有不少地方还掺进了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幻觉印象 。
这篇作品写秋夜后园和室外所见所感,寓情于景,把自然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 。作品情景交融,诗意浓郁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远的特点 。
鲁迅秋夜读后感(三)
《秋夜》收录于鲁迅先生的《野草》中,全文十分简短,却饱含了十分丰富的思想感情,使读者感性颇多 。
《秋夜》是一篇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全文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一个人物,鲁迅先生巧妙地用秋夜下的枣树,野花,天空,月亮,小飞虫等涵蓄而又强烈地表达出对虚伪,欺善怕恶的人的讽刺以及对无畏的革命者和默默无闻的人的称颂 。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夜的天空,月亮和星星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他们高高在上便自认为高人一等,“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闪闪地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草上 。”这些句子都带有鲁迅先生对他们尖锐的讽刺 。而在另一方面鲁迅又揭示了他们内心的懦弱,胆小,当枣树用最长最直的几枝,直刺奇怪而高的天空时,天空“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 。”而月亮“窘得发白”,“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 。”不仅仅是怯懦,他们还自私,天空想将月亮留下,孰不知月亮早以躲到东边去了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