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读后感( 二 )


三国时代是一个男权社会,战争和政治都是为男人服务的 。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这些形象都是栩栩如生的,而有名有姓的女性形象却少得可怜,仅有的几个也很难闻其言、观其行,更别提命运性格了 。“河南大小乔,河北甄宓俏”,甄宓虽贵为曹氏后妃,实为战利品进入曹家 。
乱世桃花逐水流,甄宓,这个乱世佳人,在几个男人掌心之中转辗起伏,没有人知道她是否赢得了真正的爱情,是否过得顺心快乐,()她的一生都在男人们编写着的历史中奇异跌宕,淹埋于历史的尘土中,这就是被神化的洛神甄宓甚或那种时代女人的悲哀,美丽不是女人的过错,但美丽迷惑于乱世,真是自古红颜多“薄命” 。
曹植将《洛神赋》演绎的让人感叹、哭泣、悲伤、欢乐、愉悦,令人回味无穷 。但人神有别,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 。“洛神”是他的精神寄托,他不但与帝王之位无缘还屡受兄弟的逼害,无奈之余又感到悲哀和愤闷 。
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大画家顾恺之,都曾将《洛神赋》的神采风貌形诸楮墨,为书苑和画坛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 。可见曹植《洛神赋》的艺术魅力,是经久不衰的 。

洛神赋读后感(三)
“君王不得为天下,半为当时赋洛神 。”
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写的关于曹植的诗 。他是说曹子建终生不得志,不能为国一展雄才,多半是因他当年写了《洛神赋》表达了他对嫂子,甄妃,甄皇后的极为热烈的柏拉图式的爱情 。
东晋山水派大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诗才有一石,曹子建一人占八斗,我谢某人占一斗半,剩那半斗留给别人吧!”我看这基本上是胡说八道 。除了自吹之外,也过分的吹捧了曹植 。乃父曹操,乃兄曹丕都是诗歌大家,曹操在诗歌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并不比曹植差什么 。更不要说还有“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了 。不知什么原因曹丕明知其弟恋嫂,偏把甄妃用过的玉镂金带枕赐给了曹植 。此时甄后早已残死 。“你去想吧,你不是情种吗?想到死,怕是也想不出什么明堂!”这好像是一种精神折磨 。吃饭时曹丕让甄氏所生的明帝曹睿陪同皇叔,曹植一见明帝,不但睹物思人,而且见侄子思嫂子,为什么曹植又叫“陈思王”呢?妙在那个“思”字 。于是他写成《感甄赋》,明帝觉得太不雅观,才改成《洛神赋》,很快地出现了大批抄本,一时洛阳纸贵 。
读《洛神赋》就像走进漫无边际的迷雾之中 。是讴歌洛神,还是怀恋嫂嫂?是耶?非也?文辞流光溢彩,曹子建把洛神描绘成天地之间就这一女人合乎黄金分割原理 。洛神也对他秋波频频,难割难舍,最终还是飘然而去 。留给这位风流王爷的只是无限的哀伤,日坐愁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