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读后感500字( 二 )


地窖外面可怕吗?耳边飞着炮弹的碎片 。但对于育乞西老人又怕什么呢!有什么比亲吻亲人的额头,让死去的亲人安息更重要吗?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可敬而又令人伤心的小伙子呀,应该把最珍贵的东西,最真的心送给他 。对于这个老妇人还能有什么最珍贵的东西吗?“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是蜡烛,是与丈夫结婚时的蜡烛,()是已经保存了45年的蜡烛 。时间没有让蜡烛丢失,此刻她要把她认为最珍贵的东西献给她认为最可爱的人--一位苏联红军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动摇 。”在烛光中透着正义、勇气、坚定 。那是一个正义的战士奋勇前进的火焰,是在一个感恩的心中燃起的可敬的火焰,更是人类心中渴望和平的最崇高的精神火焰 。老妇人用她的心点燃起“柔和的火焰”,用她瘦弱的身体作“挡风”的屏障 。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花依然在闪烁 。”痛苦与悲伤体现在每个受侵略的人民的脸上,也许还有擦拭不完的泪水,但烛光会闪动着,战胜邪恶的思想会一直闪烁着 。因为还有一支蜡烛已被点燃,点燃在“老地方”,它们互相支撑着,会一起燃烧在革命的土地上,会燃烧在每个正经历痛苦的人的心里,会点燃每个正义者心中永不熄灭的“蜡烛” 。红军“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喜烛是会燃完的,但会有更耀眼的烛光跟随战斗者的脚步而闪亮 。
怀里的蜡烛只有两支,但谁能数得清没有国界的正义者的心里的蜡烛有多少呢?
育乞西老人与契柯拉耶夫英雄,苏联与南斯拉夫,正义与感恩,都由小小的“蜡烛”一一定义 。
【蜡烛读后感500字】
蜡烛读后感500字(三)
在《蜡烛》一课中作者西蒙诺夫用独有的笔调向读者讲述了“蜡烛”的故事 。
蜡烛在日常生活中是最普通不过的东西,但在西蒙诺夫笔下却被赋予了最厚重的意义 。当它出现在南斯拉夫的反法西斯战场上,出现在苏联军人契柯拉耶夫的坟头时,更点燃在饱受法西斯战争摧残的南斯拉夫人民手中时,这小小的蜡烛闪耀出了命令的光芒,它象征着胜利与希望!
一个亲友都死于战乱的老妇人在地窖中躲避战火时,两支蜡烛对于她来说就等同于光明 。这是她最亲的人留下的最珍贵的记忆,让她能在在痛苦与不安中得到慰藉 。她把蜡烛放在自己的身上,就像带了一份护身符,但是外面隆隆的炮火却又不断地轰击着她饱受摧残的心 。
在这种情况之下,“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 。她知道苏联红军为谁而来,她知道苏联红军正在为自己的祖国--南斯拉夫的解放而战,还没来得及招呼一声,“一颗炮弹就在近旁炸开了” 。战争是残酷的,它总是把痛苦带向善良的人们,“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 。此时此刻老妇人的心情是复杂的,这是“亲人”离去的悲伤,对无畏精神的感动,还有法西斯侵略者的愤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