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00字( 四 )
除此 , 令我感到惊奇的是 , 一个18岁的孩子可以有这么深的文化底蕴 , 思想境界和人文关怀精神 , 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那颗温柔感恩的心时刻萦绕在我的心头 , 他的对于高尚生活的向往让我羡慕 。看了他的文章 , 我才知道原来港大的学生也和我们内地的学生有异曲同工的地方 , 英语看和读没问题 , 但是根本无法交流 。看了他的文章 , 我对欧洲开始向往 , 向往每间咖啡馆的静谧 , 向往在那里和三五好友悠闲的生活状态 , 和内心的平静 , 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更多的东西 , 比如艺术比如环境比如贫困比如真正的生活 。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适合阖家观赏的书籍 , 母亲可以从安德烈的字里行间知道现在的同龄人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轻人 , 站在安德烈的角度 , 看着龙应台那一封封饱含关心与爱护的回信 , 也许对父母会有更多的理解 。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00字(三)
龙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安安才几岁 , 一个刚开始做母亲的妈妈充满欣喜和好奇的看着儿子的成长 , 岁月悠悠 , 可爱的安安已长成亲爱的安德烈 , 在《亲爱的安德烈》中 , 母子的书信交流 , 龙应台对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给我深刻的启示 。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 , 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 , 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 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 , 那些在我独到的见解令我耳目一新 , 书中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 , 又不乏孩子的偏激 , 既睿智幽默 , 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此书中作者讨论的话题包罗万象 , 例如对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价值的追结、对全球化的看法及讨论 , 也有读者的回应引申出人省思的议论 。()不仅动人 , 而且涤荡人的胸怀啊!
现实生活中 , 孩子的教育问题令多少人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身为教师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触动孩子的心灵 , 《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的睿智对话 , 触及了我的神经 。
从这本书中 , 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 , 只要满十四岁了 , 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 。但是 , 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 , 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 , 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 , 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 , 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 , 永远不能得到尊重 , 永远只能选择服从 。难道在中国人眼里 , 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 , 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 , 我又发现了一点 , 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 , “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 , 真是可笑 , 这到底在夸谁呢?由此看来 , 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差异 。
推荐阅读
- 祝福语|祝亲爱的生日快乐暖心句祝福语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