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
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一)
文/唐建新
《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一篇多次入选高中语文的传统名篇 , 很多人从小就通过但是连续剧连环图以及缩写本对其情节耳能详 , 然而 , 对于原作的节选 , 作为高中的语文课本中的文本学习 , 又应该确定怎样的教与学目标的目标 , 在21世纪的今天 , 尽管有许多水煮三国之类的书以及讲座 , 学习这篇文学作品又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呢?
【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王澜老师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
作品虽然是节选 , 篇幅仍然比较长 , 人物关系比较复杂 , 情节发展也环环像扣错综复杂 , 要想学生尽快理清线索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王澜老师就采用画人物关系框图的办法将平面的内容变为立体直观的关系图 。
情节复杂 , 就采用倒推的办法 , 让学生一步步从结局开始 , 寻找到情节的扑朔迷离中的发展关系 , 杀蔡张——得密信——劝周瑜——表关系 , 其中的劝 , 展开为主人翁周瑜的“堵”与“诱”两大部分 , 最后分析几个为什么:蒋干为什么要去劝降 , 曹操为什么失败了不认账 , 周瑜为什么不让蒋干有劝说的机会……
关于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分析 , 将作品的学习价值推向了现实 , 课后的作业设计“今天的蒋干还在干什么” , 无疑是有力的将学生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与现实社会的观察体悟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
说课的过程中 , 一些规定的内容难免会影响整个内容的陈述 , 如何更加简洁以突出重点 , 还需要进一步琢磨 。
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二)
今年暑假 , 我读了四大名着中的《三国演义》 , 其中的第十七回“群英会蒋干中计”非常精彩 , 也很曲折 , 我特别喜欢 。
这一回讲的是:曹操让精通水战的蔡瑁、张允训练水兵 , 这个消息使周瑜很担心 。恰好曹操的手下蒋干来拜访周瑜 。周瑜很熟悉蒋干的性格 , 便设了一计 , 让蒋干带回去了一些假的情报 , 不费吹灰之力就利用将干除掉了蔡、张、两大将军 。
读过这个故事 , 其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的 , 就是周瑜 。他的聪明机智、足智多谋在文中的许多地方都能体会到 。比如将干来拜访他时 , 他一眼便看出了蒋干来的用意;还有他料到蒋干会在他桌子上找机密情报 , 就故意写了一封蔡、张二人投降的书信放在桌子上;他知道曹操冲动多疑 , 所以料到自己的计谋会成功……我非常佩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