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式|《不要小看我》导演:“孩子说脏话”“内疚式教育”都非节目效果( 二 )



教育方式|《不要小看我》导演:“孩子说脏话”“内疚式教育”都非节目效果
文章插图

在节目中,孩子在成长,家长也同样获益匪浅。

不仅选角具有普适性,节目独辟蹊径的观察方式,也令家长与孩子之间“无法理解互通”的感受被真实呈现。以往观察类综艺的制作手法都是前期真人秀拍摄,拍摄结束后剪辑,再呈现到演播室进行点评。但《不要小看我》采取的是实时观察,就像幼儿园的监控被打开了一样,这也令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例如节目中某个孩子打了其他的小朋友,或者做出了一个让父母非常羞愧的动作、言语,由于内容完全没经过剪辑,父母在演播室可以更强烈地感受到震撼、不安等情绪,也会与在场其他父母,或者被打孩子的父母,产生奇妙的社交话语场,“因为很多孩子在父母面前和他们离开父母之后,其言行并不完全一致。只有实时直播才能感受到。”

另一个受到热议的例子,是雷雷在镜头面前说脏话。直播过程中,雷雷妈妈一开始还在为自己找理由,认为雷雷的脏话是听别人讲的。但很快在直播画面中,雷雷说是因为妈妈经常对他说“滚出去”他才学会的。“这样的大型反差现场,真的不是节目效果,导演想导都导不出来。”
教育方式|《不要小看我》导演:“孩子说脏话”“内疚式教育”都非节目效果
发生“意外”,也是教育孩子的机会

王怡然透露,节目中所有的任务设置,都经过了专家、节目组的反复测试,理论上不可能发生任何意外。但考虑到节目是混龄录制,尤其男孩子比较活泼,在使用工具时常常会挥舞起来,可能会伤到其他小朋友,因此王怡然会要求老师和明星嘉宾,在讲工具使用方法时,格外强调使用规则。“我们通过大量的幼儿园教学发现,其实老师清晰地讲过规则之后,孩子们极少会发生故意伤害别人的行为。而且三岁以上的孩子也已经有了独立判断——这个东西会不会对我造成伤害。我们也是在专家组非常科学的排查之后,确保在执行中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才会放在任务里。”
教育方式|《不要小看我》导演:“孩子说脏话”“内疚式教育”都非节目效果
文章插图

邓亚萍参加节目。

但在一定程度上,王怡然也不避免录制中发生一些“意外”。例如在她曾经制作的另一档育儿节目中,一个小朋友在录制过程中不小心被门夹了手,哭得停不下来。不少工作人员围上去安慰,还有人说“咱们打这个门”。王怡然并不认可这样的教育方式,甚至后来也没有刻意为门安装上安全道具,反而是等小朋友情绪平稳后,和他分析被门夹住的原因,是不是因为他不小心,进而再引导他应当如何注意不再次受伤。据悉在后来的录制中,这个小朋友每次看到这扇门,都小心翼翼地躲很远。

“从教育上来讲,中国家长最大的问题就是见不得‘意外’。很多家庭的桌角都是要包着边的,门也怕磕着孩子,但正是因为这样,孩子永远不知道我可能会被这样伤害。”在王怡然看来,家长不可能一辈子为孩子排解危险。当他们第一次磕到桌角,大哭,或者被磕破了,那么下一次大部分孩子一定会躲着桌角,会面对困难游刃有余。这也是王怡然想要在节目中呈现的育儿方式,“但《不要小看我》录制很顺利,被门夹到的意外没有发生过。”

存在绝对正确的教育观,但不是“非对即错”

如今,无论是70后父母还是95后父母,由于种种原因,都存在极为强烈的育儿焦虑。这也间接导致近两年育儿节目几乎是井喷式爆发,试图用或娱乐、或真人秀、或严肃的方式,传递“科学教育观”。但是否存在绝对科学的教育方式?家长们照着节目里的方法做,就一定能教育出好的孩子?

在王怡然看来,“教育方式”非常复杂。一定存在绝对正确的教育观念,但由于孩子个体情况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家长对于教育方式执行起来的效果也是千差万别。在《不要小看我》的录制过程中,不少家长都针对某个问题过分追究“怎么做”,例如孩子被打了,家长应不应该让他打回去?“他们只想让专家告诉他们,打,还是不打?家长应该怎么做?不想听那些有的没的。”但在王怡然看来,专家无法在虚拟的情况下粗浅地回答,打还是不打,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需要按情况分析。

“比如很多家长认为,关小黑屋是一种恐吓,是父母无能的表现,需要坚决反对。但在专家看来小黑屋是可以关的,不过要有技巧。比如‘小黑屋’不能是黑的,只是一个空间的隔离而已;其次关的时候,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要‘隔离’,是为了让他们冷静下来,而不是一种惩罚或者恐吓的形式;以及被‘关小黑屋’是多大的孩子,男孩女孩,性格如何,因为什么原因,这都是父母处理这件事时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最重要的是,还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就在一墙之隔的外面,需要给他们提供安全感。所以‘关小黑屋’是一个复合题,不是简单的‘关还是不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