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 “海洋毒王”祸害人类,成为世界科研难题,中国科学家却传出喜讯


水母 “海洋毒王”祸害人类,成为世界科研难题,中国科学家却传出喜讯
文章图片

水母 “海洋毒王”祸害人类,成为世界科研难题,中国科学家却传出喜讯
文章图片

水母 “海洋毒王”祸害人类,成为世界科研难题,中国科学家却传出喜讯
文章图片

夏天是游泳爱好者们最爱的季节 , 但潜伏在水中的安全隐患也让人防不胜防 。
其中 , 最让海洋游泳爱好者们头疼的就水母 。

水母是一种美丽的海洋生物 , 也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 但更是海洋中的一只只安全“毒手” 。
近年来 , 由于水母的频繁爆发 , 我国每年有数万人遭受水母蜇伤的痛苦 。
水母蜇伤者一般会在数分钟内出现触电样刺痛感 , 数小时后 , 受伤区逐渐出现线状排列的红斑 , 像被皮鞭抽打过一样 , 痒而灼痛 。
经过简单的治疗 , 大部分蜇伤者可在二十天左右自愈 , 而个别严重水母蜇伤患者会发生过敏性休克 , 或急性肺水肿等症状 , 若抢救不及时 , 短时间内会死亡 。
位处青岛汇泉湾的中国海洋研究所传出了喜讯 , 经过近十年的研究 , 科研人员终于研制出了可有效治疗水母蜇伤的抗毒剂 。
不要小看这项成果 , 令人闻之色变的水母毒素可是让全世界科学家都头疼的“海洋毒王” 。
为什么这样说呢?
通过对水母毒素的分析 , 可以看出 , 水母毒素中有蜂毒的一些成分 , 有海葵毒素的一些成分 , 有蜥蜴毒素的一些成分 , 有蛇毒的一些成分 , 还有蜘蛛毒素的一些成分 。
与单纯的蛇毒、蜂毒、蜘蛛毒素相比 , 水母毒素非常特殊 , 无论是结构组成 , 还是生物活性都相当多样复杂 , 这使得全世界科学家对它的研究都一直进展缓慢 , 而针对胶州湾出现的特有种类 , 沙海蜇和霞水母的毒素 , 中国的科学家们的艰难寻药之路就一直没停过 。

要寻求针对性的解毒剂 , 首先就必须搞明白水母是怎么蜇伤人的 , 它的毒素又是怎么起效的?
在海洋中 , 水母不仅摄食大量的微小生物 , 它们还会依靠体内独有的毒素用触手来猎杀体型更大的猎物 , 而这样的触手一旦被人碰到 , 也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
水母捕食猎物都是靠伞体下部的触手 , 而那些致命的毒素 , 就密布在这些细长的丝状体上 。
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到 , 在水母的每一条触手上都排列着不计其数的刺丝囊 , 一旦猎物落入触手的掌握刺丝囊就会迅速开火 , 速度足以和离膛的子弹相媲美 , 并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 这些插入猎物皮肤的钢叉会在瞬间喷射出大量毒液 , 尽管每个刺丝囊很小 , 但是长长的管道会将毒液迅速输送到皮肤、心脏以及神经系统 。
借助高倍显微镜可以见识到水母毒素的威力 , 当科研人员将沙海蜇体内提取的毒素加入到细胞培养皿中 , 完整的人体细胞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显微镜下可以看到 , 毒素刚刚流经的地方 , 那些正常的细胞 , 几乎转眼就会发生破裂 , 并开始迅速溶解 。
水母毒素主要存在于触手上的刺丝囊中 , 弄清楚这点非常重要 。
然而 , 想要研制解毒剂 , 还需要有尽可能纯净的水母毒素作为研究对象 。

纯净的水母毒液很难获得 , 难免会有一些非毒素蛋白的污染 。
采集蛇毒时 , 一只手抓住蛇颈 , 另一只手将玻璃杯轻触蛇口 , 趁它张口之际 , 即有毒液流出 , 而提取水母毒素却并不这么简单 。
科研人员是如何从比头发丝还要细小的刺丝囊中获得水母毒素呢?
由于水母在捕捞过程中刺丝囊细胞受到刺激会不可避免的部分释放 , 所以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筛选出未释放的刺丝囊细胞 。
水母体内含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水分 , 死亡后会很快溶化 , 因此将水母触手放进海水环境中放置一夜 , 大部分的触手会破损溶解在海水中 , 而没有受到刺激的刺丝囊 , 会从溶解的触手上脱离 , 此时经过几次的离心、过滤 , 再离心后 , 能够获得相对完整的刺丝囊细胞 。
这种方式提取出来的水母毒素是否还具有毒性?这些毒素又是如何破坏正常人体皮肤的呢?
能够采集有效的水母毒素是寻找解药的重要一步 , 在长期的分析研究中 , 科研人员发现 , 水母毒素中还具有溶血性、酶活性、神经毒性、皮肤坏死、肌肉毒性、肝脏毒性以及对心血管系统等多种生物活性 , 而且不同的水母种类其毒素的活性、强度也有很大差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