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 美国航天飞机爆炸:共14名宇航员惨死天空,皆因NASA隐瞒信息?( 二 )


有一位屡次提出警告 , 然而还是没能阻止事故发生的工程师 , 他名叫罗杰·博伊斯乔利 , 愤而辞职 , 改成为了一名工作场所道德规范的发言人 , 认为这次事故是“不道德的决策制定” 。
里根总统针对这场事故进行了一场演讲 , 表示将永不忘记牺牲者的奉献和伤痛 , 继续开拓太空 。
谁又能想到 , 隔了还不到30年的时间 , 类似的事故居然又一次发生了 。
“哥伦比亚号”事故:返航穿越大气层时高温蒸发时间来到2003年 , 第一架正式服役的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执行了它的第113次飞行 。 它成功完成了任务 , 从太空凯旋的时候 , 万千美国人都从电视上看见了那一幕:
哥伦比亚号的发射(左)和坠毁(右上)
天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火球 , 而后火球解体为四五个火球 , 带着长长的烟雾和亮光从天空坠落 。 镜头切回地面指挥台 , 不少人脸上都挂着泪痕 。
整个过程持续了大约一分钟 , 而宇航员从觉察事故发生到死亡也只有这一分钟 。 他们在听到警报声之后仍试图控制飞机 , 然而在剧烈的颠簸和压力之下 , 他们在几秒钟之内就昏迷了过去 , 而后 , 随着航天飞机解体 , 他们也被高温瞬间化为焦炭 。
哥伦比亚号残骸
事后 , 超过2000件的哥伦比亚号残骸被找到 , 其中包括手臂、足、躯干、心脏在内的人类遗体 , 这些人体现在被储存在航天器装配大楼专门的隔间中 。
同样的事故为何发生?哥伦比亚号事故的起因是:一个公文包大小的绝热泡沫塑料从外储箱脱落 , 击中了飞机的左翼 , 产生了一个大洞 , 使得飞机通过大气层的时候 , 在高温和高压的双重夹击下迅速解体 。
这次看似也是由零件故障导致的事故 , 但和挑战者号有些不同的是:NASA早就得知了隔热泡沫的脱落和撞击 , 经过评估 , 确认哥伦比亚号在返回途中有很高的可能性坠毁 , 高达90% , 然而他们对航天员和民众隐瞒了这件事 。 一直到2013年的坠毁十周年 , 这件事才被爆料 , 一时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
既然知道问题所在 , 为什么不在航行的十几天内拿出解决问题的态度呢?这又是NASA一次致命的疏忽!
事实上 , 航天飞机的隔热泡沫脱落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 而且他们经过了反复的测试 , 发现这种情况无可避免 , 虽然这会撞击在机翼和机体上造成少量的损伤 , 但从来没有发生过事故 。
但他们没有对意外状况进行充分的预估 , 比如这块脱离的泡沫有多大、会给机体带来的损伤是否有一个极限值等等 , 一切一切的“不可避免”和“不放在心上” , 又一次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
这7名在机舱内自拍的宇航员甚至不知道 , 自己早在十几天前就被宣判了死亡的命运 , 他们既没有机会自救 , 也没有机会考虑这些损伤是否可以修补 , 甚至不能和家人说上最后一句话 , 就这样白白葬送了生命 。
哥伦比亚号航天员自拍合影
重蹈“挑战者号”的覆辙 , 可以说NASA在当时事发之后 , 就没有做出充分的改革和重视 , 把人命看得太轻!
对于这些宇航员的家人来说 , 这些事故究竟算是“牺牲” , 还是“冤死” , 恐怕只能在失去至亲之人的悲痛中慢慢体味了 。
阿灵顿国家公墓中的哥伦比亚号事故纪念墓碑
宇航员的“生路”在哪里?你可能会发现 , 在上述的两起事故中 , 笔者强调的主要是NASA的疏忽和不重视 , 有没有考虑过:既然有的宇航员没有立刻死去 , 难道他们没有尝试过逃生吗?
事实上 , 最先出事的挑战者号上 , 根本就没有安排逃生装置!NASA在最初的设计阶段就认为 , 航天飞机极为可靠 , 不需要任何逃逸设备来挤压机舱内航天员的活动范围 。
这很难不说是一种傲慢 , 事发之后 , 他们意识到了航天飞机并不是万无一失 , 于是加装了弹射座椅和跳伞装置 , 然而几乎就是个“摆设” 。 因为宇航员在弹射出舱后 , 没有任何安全距离的保障 , 如果被航天器强劲的火焰波及到 , 一样也是死 。
哥伦比亚号的弹射舱位置
或许因为航天飞机是一种可以多次使用的、比较复杂的航天器 , 难以设计出比较完全的逃生装置 , 加上这两次事故的发生 , 2010年的时候 , 美国的航天飞机就全面停用了 。 取而代之的是中俄一次性且成本高昂 , 但技术难度较低、安全系数较高的“航天火箭”时代 。
人类进入太空有多危险?我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在自己的自传中详细叙述了:
“几百吨高能原料开始燃烧 , 喷出炽热的火焰 , 高温高速的气体在一瞬间就将发射台下上千吨的水化为蒸汽 , 当火箭上升到三四万米高度的时候 , 太空无限的黑暗慢慢逼近 , 火箭和飞船开始剧烈的颤抖 , 痛苦的感觉也席卷而来 , 仿佛五脏六腑都要碎了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