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日本女子痴迷行为艺术,把剪刀交给观众,让他们自由发挥


清华大学 日本女子痴迷行为艺术,把剪刀交给观众,让他们自由发挥
文章图片

清华大学 日本女子痴迷行为艺术,把剪刀交给观众,让他们自由发挥
文章图片

清华大学 日本女子痴迷行为艺术,把剪刀交给观众,让他们自由发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 受当时的战争和种族歧视影响 , 欧洲社会民众陷入在两极分化的痛苦情绪中 , 行为艺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的 , 其代表作就是《自由落体》 。 它是由法国著名艺术家伊夫·克莱恩在1961年策划完成的 , 他从高楼上一跳而下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 而此时的小野洋子年仅28岁 , 距离她举办第一场《切片》演出还有3年 。
因缘际会接触行为艺术
出生于日本贵族家庭的洋子有足够的条件来接触艺术 , 在当时日本社会整体学习西方的前提下 , 长大后的她自然而然的选择前往纽约追求艺术 , 并很快的成为了美国前卫艺术圈的活跃分子 。 艺术圈向来是共通的 , 《自由落体》一经发出便引起了各个圈层的震惊 , 人们没想到还能有这种表达方式 , 而洋子也为这种大胆出位的美所着迷 。 并开始将目光投向行为艺术 。
在小野洋子心里 , 这种用现实本身来创造艺术的方式极具魅力 。 洋子沉迷于这种艺术氛围中 , 她不断地探索着找寻着 , 直到有一天她在又一次看展中看到了令她灵感顿开的一幅场景:一个西方美女横亘在舞台上 , 旁边是为观众准备的材料:玫瑰、颜料、匕首、枪 , 这个女人就躺在那任人施为 。
尽管这场演出差点酿出惨剧 , 但利用身体这一表演方式依旧给从小在日本长大、受儒家内敛文化影响的洋子带来了极大的感召 , 于是31岁的她在卡耐基诵厅举办了定调为“出位”的第一场行为艺术作品展《切片》 。
《切片》一再开演
1964年某日《切片》开演 。 作为一位拥有亚洲面孔的美人 , 洋子的出现本身就为这次表演拉足了噱头 , 很快有人潮拥挤过来 。 洋子给了他们每人一把剪刀并站上台说:“来吧 , 来剪下我的衣服 , 随便哪里……”
起初并没有人动手 , 他们都羞怯的来回张望 , 直到第一个人上了台 , 一片两片、上衣下裙 , 接下来是更私密的衣物 , 终于左肩上的肩带被剪掉了 , 右肩上的自然也一样 。 小野洋子几乎一丝不挂 , 之后她愤怒屈辱地逃离了现场 。
人是一种经验性动物 , 1966年9月小野洋子又一次在伦敦演出了《切片》 , 结果一如上次一样 。 她以为换一个地方会有不同 , 而事实告诉她不要随意试探人性的底线 。 在她把剪刀递交到人群手中 , 并允其自由发挥的时候 , 这场以“出位”定调的演出就注定了不会有规矩的结果 。
小野洋子以身体为形式用现实做媒介得出了一个法不责众的行为结果 , 这正说明了自由不加以限制的可怕 。 世界上本就没有绝对的自由 , 西方所奉行的自由不过是被刻意剥夺和掩盖后所粉饰出的自由 , 只有真正的被规范过的相对自由才是最适合人所追求的 。
【清华大学|日本女子痴迷行为艺术,把剪刀交给观众,让他们自由发挥】《切片》的传播与评价
此事经媒体传播后 , 大众视角多把焦点集中在了“性本恶”上 , 在本人看来这种被争论了几千年始终没有结果的论题是不值得讨论的 , 如何更好的完善社会的惩罚机制才是更应该探讨的 。
一场行为艺术除了得出不要直视人心这一真理外 , 同样可以看到对人群的影响 。 本来开始还羞涩踌躇的个体在第一个人踏出脚步后 , 迅速且一致的做出了同一个选择 , 这就很像我们现在网络上所经常产生的现象“网络暴力” 。 同样是出现第一个举旗者 , 随后所有骂声就一拥而上 , 好像每一个人都是亲历者、是维护正义的勇士拿起手中的键盘 , 剪下舞台上那个人的最后一丝衣衫 。
倒是有人提议可以实名制 , 其实笔者倒觉得不行 , 像《切片》一样就算每一个人都具象化 , 除了使受害者受到更具体的伤害外别无他用 , 他们每一个人都潜藏在人群里 。 只有具体的网络法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头上 , 这种现象才会被遏制 , 实名制无非是受道德的谴责 , 只有法律才能有效的反制 。
总结:
从引起的反响来看小野洋子显然已经达成了演出《切片》的效果 , 她的演出成功提醒了所有接受此信息者:小心人性之恶 , 它一旦被放出将毫无保留 , 且真实潜藏于每一个人的内心角落 。 同样也不要以任何形式来试探人性 , 不要一方面给予他诱惑一方面又希望他拒绝 , 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俯瞰别人 , 因为你亦不是圣人 。 最后希望大家生活中永远迎着阳光的一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