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千年马帮行走的古道山梁
万年地质铸就的举世奇观
铃声渐远 , 蹄印深深
高黎贡山始终壮美如初
伟岸雄浑
花岭晨光 孙亮 摄
以生物多样性著称的高黎贡 , 是万千生灵栖息的家园 。 这里分布着我国约17%的高等植物、约30%的哺乳动物和35%以上的鸟类 , 素有“生命避难所”“世界物种基因库”“人类的双面书架”等美誉 ,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圈” 。
高黎贡山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第一道屏障 , 也是观察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窗口 。 近年来 , 云南省保山市严格按照“保护、持续、发展”三大功能定位 , 有序开展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社区发展、生态旅游、外来物种监测、科普宣教等工作 , 牢牢守住国家西南生态安全第一道屏障 ,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生态颜值”变“经济价值” 。
血雀 毛三 摄
“伐木工”变为“护林员”
背上干粮和观测镜 , 李国恒又一次钻进了高黎贡山的茂密丛林 。
李国恒是高黎贡山保山管护局隆阳分局百花岭站的一名护林员 , 在高黎贡山护林员队伍中 , 他是最年轻的一位 。 他常说:“青春是美好的 , 能有绿色伴着的青春更是美好的 。 ”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 李家鸿 摄
2006年 , 李国恒与大山的关系发生了“反转” , 他从伐木工变成了护林员 。 跋山涉水 , 风餐露宿 , 与山林鸟兽为友 , 这是李国恒十多年来的工作常态 。
“以前为了谋生上山砍树 , 现在不一样了 , 树是老百姓的宝 。 ”李国恒说 , “看好这片山 , 等于守护着一座幸福靠山 , 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 , 保护好绿色家园 。 ”
高黎贡山保山段属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 总体规划面积为81621公顷 , 占整个高黎贡山保护区40.52万公顷的五分之一 , 其中核心区面积40032公顷 , 实验区面积41589公顷 。
菲氏叶猴 李家鸿 摄
越来越多老百姓放下砍刀 , 成为高黎贡山的守护者 。 村民们深切地体会到 ,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 , 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 , 高黎贡山森林覆盖率从1983年的86.3%提升到现在的93.7% ,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 野生动物栖息范围不断扩大 , 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多 。 有关统计显示 , 1980年以来 , 高黎贡山共发现动植物新种620多种 。
“猎鸟人”变为“护鸟人”
一阵“咔咔咔”的快门声过后 , 几名来自广东的游客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
“你看 , 这只是血雀 , 这只是长尾阔嘴鸟 , 这只是蓝喉太阳鸟……”
黑胸鸫 孙亮 摄
这一幕 , 在隆阳区潞江镇的百花岭村十分常见 。 这个地处高黎贡山东麓的小山村 , 因为观鸟经济兴起迅速走红 。 这里的村民在经历捕鸟、食鸟到爱鸟、护鸟的蜕变之后 , 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分享到了生态红利 , 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与脱贫致富共享共赢的发展路径 。
曾经的百花岭 , 百姓生活极为贫困 。 村民靠山吃山 , 入山砍伐、采摘、打猎是基本的生活方式 。 1995年 , 百花岭成立全国首个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 , 开启了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路径 。
25年来 , 协会会员从48人发展到200余人 , 带动周边28个村寨成立了森林共管委员会 。 百花岭从猎鸟村变成了护鸟村 , 有些村民甚至当起了职业“鸟导” , 村民也从“猎鸟人”变成了“护鸟人” 。
北海湿地莼菜 杨磊 摄
“协会自成立以来 , 会员带头植树造林、封山育林 , 种植咖啡、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 , 发展观鸟旅游 , 逐步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路子 。 ”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理事长侯兴忠说 。
观鸟产业不仅改变了百花岭贫穷落后的面貌 , 更改变了当地群众的思想观念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 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 , 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乐客栈 。 留守家中的村民们看到了商机 , 做起了徒步越野的“鸟导” , 形成了“背包、鸟导、送饭、服务、销售、物流、住宿”的乡村旅游产业链 。
推荐阅读
- 人类还会再进化吗?会进化成什么样子?
- 为人类敲响警钟!57000年前的尸体重见天日,史前生物现身引发关注
- 发现难、治愈难,人类什么时候才能攻克癌症?
- 罗布泊千年干尸分析:祖先是古北亚欧人,1.2万年前几乎灭绝
- 青藏高原曾发现22万年前,清晰印在石板上的手印,怎么回事?
- 78万年前外星人改造了智人基因? 科学家: 事实远没这么简单!
- 生殖隔离是什么?包括人类在内,自然界的生殖隔离到底有多可怕?
- 20多年前就造出克隆羊,为何不敢克隆人?“多莉”羊的下场有多恐怖?
- 基因的力量!妈宝同款“高原红”,让网民们感叹
- 土壤农业化学家朱兆良院士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