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前言
虽然我们生活在太阳系 , 但是很多人对于太阳系的认知 , 是非常少的 。 无数人说起太阳系 , 知道的应该也就是 , 八大行星围绕着太阳转 。 这是一个非常浅显且不太准确的说法 , 事实上太阳系严格意义上 , 可以被划分为内太阳系与外太阳系两个部分 。 我们一直以来非常熟悉的是内太阳系 , 内太阳系中包含八大行星、小行星带与人类发射出的卫星等 。
而外太阳系比起内太阳系 , 组成结构显得复杂了许多 。 它们由古柏带(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两个大部分组成 , 而它们两个大部分中又蕴含了许多小天体 。 其中古柏带位于海王星外侧轨道的黄道面附近 。
它最初是被美国科学家所提出的假说 , 最后又由柯伊伯所证实 , 因此它也被命名为柯伊伯带 。 柯伊伯带 , 事实上与位于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十分类似 。 但是它的质量与范围 , 相比小行星带都要大得多 。
柯伊伯带并不像一般的行星带 , 它不是一个规则的带状 , 在黄道面上还有约两度的倾斜 。 它处于距离太阳约45亿公里以上的太阳系外围 , 接受着来自不同行星的不同周期引力 。
【科学家|地球65亿公里外传回照片,照片的内容,突破科学家的认知!】这种引力作用 , 也使得许多微星与行星碎片不断运动 , 汇聚在柯伊伯带中 , 最终构成了一个超过木星与火星之间小行星带的巨大行星区域 。 就目前来看 , 人类对于柯伊伯带仍然知之甚少 。 除了一些逻辑推演与浅薄发现以外 , 在很长的时间内 , 我们一直未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这个地方 。
在科技十分不发达的过去 , 甚至有天文学家认为 , 柯伊伯带中是一无所有的 , 是太阳系的尽头 。 这种说法 , 直到人类天文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 让人们在1992年 , 发现了第一个柯伊伯带中的小型天体 , 才被终结 。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 不仅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 , 我们对于外太空的探索也在不断加深 。 从最开始的月球 , 到如今人类已经通过宇宙飞船 , 成功跨越了我们到达过的最远区域 。
2019年 , NASA(宇宙航行局)的宇宙飞船“新视野”号成功飞越了我们研究过得最远天体——“天涯海角”(Ultima Thule) , 它的名字意味着最远端 。
这个天体的质量十分小 , 根据检测证明 , 它最长距离只有35公里 。 比起它的邻居冥王星 , 它的质量简直不值一提 。 除却它小小的质量外 , 它距离地球的距离有65亿公里 。 新视野号距离Ultima Thule较之冥王星要更近 。
新视野号对于“天涯海角” , 进行了一系列的照片拍摄 。 而这些照片的出现 , 打破了人类对于柯伊伯带中天体的一贯设想 。 它并非传统的光滑球型 , 而是由两个凹凸不平的星体 , 结合而成 。
它的形状类似一个被啃食过凹凸不平的花生 , 表面也是火红的颜色 。 在这个星体被发现以前 , 人类探测过的表面呈现红色的星体还是火星 。 但是火星表面的红色是因为其富含大量的氧化铁 , 也就是俗称的铁锈造成 。 但是“天涯海角”为何会呈现红色?科学家们至今 , 仍旧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
“天涯海角”作为一个双天体密接而形成的星体 , 根据它完整的形态 , 科学家推测两个星体在相碰时 , 它们的速度十分缓慢 。
根据推测出两个星体结合的速度 , 科学家判定 , 这种状态只出现于太阳形成后的初期 。 这种推测的出现意味着 , 位于柯伊伯带中的星体 , 应该都是在原始状态中凝聚而成 , 而非由行星碎片凝结 。
在结束与“天涯海角”的相遇后 , 新视野号还会在之后的日子中继续探测柯伊伯带中的其他星体 。 或许在其他星体的探测中 , 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 再度推翻我们的认知也未可知 。 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从未停下过 , 浩渺未知的宇宙 , 总是引发我们无限的探索欲望 , 毕竟未知才令人向往 。
结语
在人类科技高速发展的如今 , 人们对于宇宙的探索也越来越广 , 从太阳系的中心到太阳系的边缘 。 而“天涯海角”的发现 , 不断打破人类的传统认知 。 让人们更加明白宇宙的广袤 , 我们甚至连太阳系都尚未了解透彻 。 关于宇宙的无数未知谜题还等着人们去探索发现 。
推荐阅读
- 揭秘陶乐德事件:男子在拘留室离奇消失,难道平行时空真的存在?
- 青藏高原将停止增高,后果不可承受,我们却未感到危机
- 寻求气候变化的确定性:要多少才足够?
- 少见!今年十五的月亮,不是十六圆
- 科学家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寻找难以捉摸的基本粒子
- 地球果真出了大问题?火山爆发后出现神秘现象,科学家紧急发声
- 简述相对论发展史:从伽利略到引力波
- 重磅!英美科学家对奥密克戎病毒11个最新判断!对全球意义重大!
- 15000年前海底金字塔被发现,科学家推测:中华文明前身是MU文明
- 人的气运竟然真的存在?科学家竟然已经证实!